课外阅读。
荷兰的花
荷兰,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沿海有一望无际的洼地。海风轻轻鼓起波浪,海水就会漫过浅滩,把荷兰成片成片的洼地淹没。于是,荷兰人在大海里筑起了一道宏伟的堤,像万里长城一样,把汹涌的海水挡在堤坝外,让泥土完完整整地显露出来。这样,荷兰人从海里掏出了千顷土地。
也许这土地是用血汗换来的缘故,荷兰人对土地有很深沉、很执著的感情。在新垦的田野上,荷兰人种满了自己心爱的花儿。像郁金香,像风信子,像百合花。春末夏初,这些花儿盛开时,像一片五彩的海,与远处波动的湛蓝的海水相辉映。
在茫茫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
走遍荷兰,你会发现郁金香到处开放,那花儿有光滑碧绿的长叶,叶间伸出一梗壮实的花茎。向上托了朵柔美的花,活脱脱像只典雅的高脚酒杯。郁金香花色缤纷,而且每种颜色都有个美妙动听的名字,像烈焰般炽热鲜艳的叫“斯巴达克”;像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夜皇后”;白花,镶有浅红色花边的,被誉为“中国女性”,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荷兰人的想象多妙!
荷兰人迷郁金香快痴了。有个老板竟用他的酿酒厂换一枝罕见的郁金香。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幢非常美丽别致的小石屋,就像童话里的一座皇宫,门前墙上的一块石头上刻着:“此屋出售,价值三枝郁金香。”所以荷兰人坚决地把郁金香定为自己的国花。
其实,郁金香原生长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现在那儿还有野生的郁金香。很久以前,这花被荷兰人发现,小心翼翼地捧回家,他们那双能变沧海为桑田的神奇的手,轻轻抚弄着暗淡柔弱的小花朵,一年,两年……好多年过去了,人们再也辨认不出郁金香小可怜似的模样,她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流连荷兰,你会觉得到处都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荷兰人最迷郁金香。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荷兰人从海里掏出了千顷土地。掏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花被荷兰人发现,小心翼翼地捧回家。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写句子。
①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幢非常美丽别致的小石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花被荷兰人发现。(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用“ ”画出一个比喻句,用“____”画出一个拟人句。
(4)第1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3自然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从哪些方面写出荷兰人最迷郁金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荷兰的国花是( )。
A.百合花 B.郁金香 C.风信子
课外阅读
精读和泛读
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
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不可能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去精读。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读大量的书,因此我们还要学会泛读。
泛读就是大略地读。泛读可以增加阅读量。通过泛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泛读又是精读的基础。通过泛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需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需要精读。
怎样进行泛读呢?
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于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似的快速阅读方法。
为了提高读书速度,泛读通常采用默读的方式。
当然,泛读也不是读完了事。每次泛读完毕,也应回想一下所读的东西,最好用简练的语言概述一下读物的内容。
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浩如烟海
一目十行
(2)文中第四自然段是句(A.反问B.设问C.疑问),在文中的作用是。
(3)什么叫精读?什么叫泛读?简要写在下面横线上。
课内阅读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恐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象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在文中找出一句最能体现“我”的复杂心理的句子抄下来。
(2)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我”惧怕什么
(3)从文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我”?
阅读短文,再做题
松鼠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象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松鼠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它们就躲在数枝底下,或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晴朗的夏夜,松鼠在树上高兴的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嬉戏。它们好像怕强烈的日光,白天常常躲在窝里歇凉,只在树枝被风刮得乱摇晃的时候,它们才到地面上来。但是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
松鼠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常常把窝搭在树叉中间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数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窝搭好了,还在上面加一个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她们带着儿女住在里边,又暖和又安全。
松鼠常吃的食物是松子、榛子和橡栗,有时候也吃鸟蛋。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常常直着身子做在树枝上,用前爪捧着往嘴里送。秋天,松鼠就储藏过冬的食物,把它塞到老树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冬天,它们有时候也用爪子扒开厚厚的积雪寻找雪底下的食物。
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画笔,皮可以做衣服。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小动物()的小眼睛()的积雪
()的小面孔( )的日光()的夏
(2)用部首查字法查下面带点的字或词,然后写出带点字的部首和意思。
敏捷:
玲珑
追逐嬉戏
(3)按文章的内容填空。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再(),然后()。这句话写的是小松鼠()。
(4)这篇短文介绍了小松鼠的()、()和()。
(5)读句子,用带点的词造句。
①松鼠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它们就躲在树枝底下。
②它们带着儿女住在搭好的窝里边,又暖和,又安全。
带着问题来读书。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_(A.林海音 B.叶文玲)。课文主要记叙的是她________时代的读书生活。
(2)文题中的“长生果”指的是________,文题的命题方式是________(A.拟人 B.比喻),“我的‘长生果’”的意思是________
A.沉迷于书中的世界,汲取着营养,书伴着我一天天成长。
B.每个人从生下来就应该多读书,走到哪儿都应该带一本书。
阅读。
名人读书法
周士君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适合怎样的读书法,还是应该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因为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弄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文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同时读五六本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 )在一天之内,( )不见得对同一本书怀有一样的热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其效果肯定要比“感情专一”地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要好得多。
当然,( )哪种读书法,对每个读书人来说,它( )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被某种方法左右,尤其忌讳死读书、读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 )能钻进去,( )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无论……都……即使……也……
既……又……虽然……但是……
◆为了说明“究竟自己适合怎样的读书法,还是应该因人而异的”,作者举了三个例子,
一个是鲁迅的
一个是爱因斯坦的
另一个是毛姆的
◆你喜欢哪种读书法(可以是本文介绍的,也可以是其他的)?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