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问题来读书。
(1)课文以“与象共舞”为题,体现了( )
A.泰国人与大象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和谐。
B.大象给泰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
(2)课文是按照先__________后__________的顺序叙述的。
认真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屋顶上的月光
有一位少年,童年时期就失去了双亲,与他相依为命的哥哥也只能靠辛勤地演奏来赚取生活费,家境十分贫寒,生活很是艰苦。然而,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渴望,他准备去距家400千米的汉堡拜师学艺。
虽然他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汉堡,音乐教师的收费却很昂贵,使囊中羞涩的他无力支付,剩下的钱居然不够一星期的学费。他不愿意就此放弃,跑遍了几乎所有的音乐课堂,忍受着嘲笑与讥讽,终于得到一位老师的认可,做了他的学生。
老师发现了他的天分,建议他去撒勒求学,那里才能给他真正系统的音乐训练。于是他再次踏上旅途,忍饥挨饿地走到撒勒。经过苦苦哀求,一位校长终于允许少年在音乐学校旁听。他欣喜若狂,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学习,天赋和勤奋使他很快脱颖而出。
少年渐渐不能满足于手头简单的几套练习曲,他知道哥哥保存着很多著名作曲家的曲谱,回乡后便向哥哥提出了请求。为生活四处奔波的哥哥对弟弟的音乐功底并不了解,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些曲子我演奏了十几年还觉得吃力,你不要以为出去学了几天就了不起了,还是好好弹你的练习曲吧!何况,那么珍贵的曲谱,你弄坏了怎么办?”哥哥板着脸离开了,他却没有因此死心。
哥哥每到晚上都要出去演奏补贴家用,这时他就偷出哥哥珍藏的曲谱,用白纸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下来。因为家里很穷,点灯都是奢侈的事情,月朗星稀的晚上,他就爬到屋顶上,在明亮温柔的月光下抄写曲谱。曲谱的美妙使人沉醉其中,被困窘折磨的灵魂此时似乎插上了翅膀,在月光下任意翱翔。
一个夜晚,哥哥疲倦地归来。临近家门,他听到一段优美而哀婉的旋律,那是弟弟最后抄的那支管风琴曲的变奏。音乐在夜色中飘荡回旋,他不知不觉也被感染了,深为其悲。音乐如泣如诉,有身世坎坷的感叹,有遭遇挫折的伤悲,更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的无限渴望。哥哥站在月光下倾听着,潸然泪下。他终于相信,弟弟的天分足以演奏好任何一个曲子。他走进屋,含着泪水轻轻地搂住了弟弟,决定从此全力支持弟弟继续深造。
少年终于一偿宿愿,美梦成真——他就是近代奏鸣曲的奠基者巴赫。
有人曾经问他,是什么支持着你走过那么艰苦的岁月?他笑着说:“是屋顶上的月光。”
“屋顶上的月光”——他将所有的挫折都包含在这一简单而美丽的句子里。这不仅意味着他灵魂深处对音乐的热爱,而且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有时候,照亮我们的理想并照亮我们的心灵,真的只需要那微弱的屋顶上的月光,就如同当初它照亮了巴赫的理想,使他漠视所有的困苦和劳累,而最终到达自己的音乐天堂一样。
1.结合选文解释词语。
脱颖而出:
如泣如诉:
潸然泪下:
语重心长:
2.选词填空。
果然居然显然
(1) 他囊中羞涩,剩下的钱()不够一星期的学费。
(2) 他博览群书,虚心求教,力争在全国竞赛夺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冠军的宝座。
(3) 一向惜钱如命的他()请同事到五星宾馆吃饭,着实让大家吃了一惊。
(4) 在众人追问下,他支支吾吾的,()他在说谎。
3.读句子仿写。
“音乐如泣如诉,有身世坎坷的感叹,有遭遇挫折的伤悲,更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的无限渴望。
有……有……更有……:
4.反复读读选文,想想是什么使巴赫最终获得了成功?
5.“有时候,照亮我们的理想并照亮我们的心灵,真的只需要那微弱的屋顶上的月光,就如同当初它照亮了巴赫的理想。使他漠视所有的困苦和劳累,而最终到达自己的音乐天堂一样”。对这段话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诗歌赏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2.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这两句诗的含义?
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 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谈感受。
熟读精思,完成下面的练习。
1.《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按顺序安排内容,讲述了。老太婆一共提出了次要求.分别要。全诗鞭挞了,批评了,启示我们。
2.万变不离其宗,请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间接转述句。
老太婆对老头儿说:
“滚回去,向金鱼说:
我不想再做世袭的贵妇人,
我要当海上的女霸王。”
3.品读句子,体会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老太婆指着老头儿就骂:
“你这个蠢货,真是个傻瓜!”
(1) 画线词“指”“骂”是对老太婆的描写,刻画出老太婆的。
(2) “你这个蠢货,真是个傻瓜!”是对老太婆的描写,这句话在诗中重复出现了次,这是运用了的修辞方法,突出刻画了老太婆,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4.诗歌在叙事时,用大海的变化体现,
首先大海,金鱼在想:;
然后大海,金鱼在想:;
接着大海,金鱼在想:;
最后大海,金鱼在想:。
金鱼由报恩逐步到,最终。这种表达方法增强了诗歌的内涵和魅力。
5.本文三位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非常鲜明突出,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认真阅读神话故事,完成后面的练习。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明珠。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用太阳光来照射她,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 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她栖身于布满拓木林的发鸠山上,天天从发鸠山衔了小石子,或者小树枝,展翅高飞,直至东海,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雨雪霏霏,不死鸟精卫回翔在波涛汹涌、浩瀚无垠的大海上空,投下颗颗碎石、根根断枝,它不间断地悲鸣:“精卫、精卫”,以激励自己的斗志,它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将东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的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之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
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做“精卫誓水处”。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掌上明珠:
大无畏:
锲而不舍:
2.给第五至八自然段加上标点。
3.本文是一篇中国远古神话故事。出自《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注释:堙:堵塞。
请用自己的话译出这段古文的意思。
4.精卫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民奋勇向前,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请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你还知道哪些人具有类似精卫的精神?请写下来。
5.请用文中的一个成语为本文起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品读句子,回答问题。
1.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当时人类的生活非常困苦。没有火烧烤食物,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没有火来照明,就只好在那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感叹号后面为何再加省略号?
省略号在本句中的作用是什么?展开合理想象,仿照上文句式,在省略号处补充上恰当的语句。
2.这以后,人们用火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打造工具,还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的猛兽。
你知道火还有什么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