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所示的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A处的现象是_________。B处的现象是_________。
(3)C处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_。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气体制备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选择D装置收集氧气是因为 。将带火星的木炭深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说明氧气能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室制取氨气:Ca(OH)2(固)+2NH4Cl(固)CaCl2(固)+2H2O+2NH3↑,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氨气,所选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 → → (填字母代号)。
(3)为探究氨气的性质,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黑色粉末变红,白色无水硫酸铜变蓝,同时反应中还有一种气体单质生成。
【查阅资料】Cu2O是红色,易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SO4+Cu+H2O。
【提出问题】得到的红色物质是什么?
【猜想】①是Cu;②是Cu2O;③是 。
若猜想①成立,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说明NH3具有 性。
【设计实验】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红色物质中是否存在Cu2O: 。
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的空格)。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猜想与假设】猜想1:不相等; 猜想2:相等。
【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甲组 |
乙组 |
|
实验 方案 (反应后略) |
|
|
实验 现象 |
有气泡产生, 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溶液颜色发生改变, 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
结论 |
猜想1正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猜想2正确 |
【反思评价】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逸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 中进行。
【优化装置】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
(填序号),从另外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 。
【得出结论】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2正确。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最终得出结论: 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应用:某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固体物质一定由 种元素组成。
实验桌上现有包白色粉末,可能是氢氧化钠、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铜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现将其放入一干净的烧杯M中,加入足量的水后,固体全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再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为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讨论猜想】进过分析,针对白色粉末的组成,大家提出如下猜想:
小红:氢氧化钠、硫酸钠; 小华:氢氧化钠、碳酸钠;
小明:碳酸钠、硫酸钠; 小亮: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
【实验探究】四位同学共同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取烧杯M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A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 |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且有气泡产生。 |
的猜想不正确 |
2.另取烧杯M中的少量溶液于另一试管B中,向其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 |
|
小亮的猜想正确 |
3.继续向试管B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
|
实验完毕后,同学们将试管A、B中的物质倒在同一烧杯中,然后过滤,滤液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有 。
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CaCO 3、BaCl 2、Na 2SO 4、NaOH和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前小组同学对五种物质从酸、碱、盐的角度进行了初步分类,其中CaCO 3、BaCl 2、Na 2SO 4、NaCl属于 。
【查阅资料】BaSO 4固体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盐酸。
【实验探究】甲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取少量该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 |
有白色沉淀 |
原粉末中一定含有CaCO 3 |
b.将步骤a试管中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
溶液变红 |
原粉末一定含有
|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步骤a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其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他补充了如下实验,取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 。从而得出结论:步骤a中得到的白色沉淀全部是CaCO 3。
丙同学取甲同学步骤b中已变红的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稀硫酸,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褪色。溶液褪色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总结归纳】通过以上探究,原白色粉末中无法确定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搅拌后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教材上借助酸碱指示剂验证了该反应的发生.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判断该反应的发生呢?小明和小亮两位同学分别进行了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小明同学取上述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小明认为白色沉淀是NaCl与AgNO 3反应生成的,于是得出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的结论.
【实验探究二】小亮同学取一定量的稀盐酸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并用pH计精确测量烧杯中溶液的pH,绘制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小亮根据溶液pH的变化,推断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讨论交流】(1)针对两位同学的实验探究,老师认为小明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在小亮的实验中,当实验进行到10秒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该溶液能与下列物质发生反应的是 (填序号).
①碳酸钠 ②氧化铜 ③硫酸铜 ④镁
(3)从图1的曲线中得知,当实验进行到 秒时,酸与碱恰好完全反应.
【拓展延伸】老师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到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测定溶液的温度,绘制出溶液的温度随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从能量变化的角度看,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吸热"、"放热").
【反思评价】有的中和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有的中和反应有沉淀生成或固体物质溶解的现象.请写出一个有沉淀生成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