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至7枚金币,便可以洗净罪恶了。
——摘自赎罪券价目表
材料二  1527年7月,路德与一位曾经当过修女的姑娘喜结良缘。这个消息传开以后,引起轩然大波。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路德的一位朋友也担心这一举动可能损害他的威信。但是路德就这样跨出了转向市民生活的第一步,不少宗教界人士纷纷效仿。……早在路德翻译《圣经》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了,但是这些译本艰涩难懂,错误百出。路德是按照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进行翻译的。1521年,路德在小城瓦特堡每天伏案6小时,在羊皮纸上翻译圣经。
——摘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 天主教徒……更为恬静,更少有投身商业的动机,他们保有着尽可能谨小慎微、不冒风险的生活态度,宁可收入微薄地过活也不愿投身于更加危险而富于挑战的活动——即使这样会名利双收。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德国俏皮话说得好:“要么吃好,要么睡好。”显然,新教徒吃得高兴,而天主教徒则乐于睡得安稳。
——奥芬巴赫
材料四 由巴克斯特与清教神学家们进一步调整的关于救赎的加尔文教义,对于理解以商业为取向的人们力争财富和利润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信徒们从不确切地知道有关他们救赎的状态,但他们可以从逻辑上推论,鉴于上帝意愿一个丰裕的尘世王国以彰显他的荣耀,由个人为共同体实际生产的巨大财富,就是上帝喜好那个人的记号。实际上,对信徒来说,个人财富变成了他们救赎状态的真实证据。全能且全知的上帝从不允许有罪之人赞美他的荣耀。确实,“如果财富是从事一项职业工作的成果,那么财富的获得就是得到上帝祝福。”
——斯蒂芬·卡尔伯格
请回答:
(1)结合以上材料及相关知识,分析新教与天主教会在教义上有哪些区别;概括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2)恩格斯说,“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三、四,论证这一观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所承认之单独或集体自卫权利之行使,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协助被攻击之一国或数国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此等武装攻击及因此而采取之一切措施,均应立即呈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安全理事会采取恢复并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措施时,此项措施应即终止。
——摘自《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二 1999年4月4日,北约在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中迎来了它成立50周年的纪念日。4月24日,北约19个成员国在华盛顿举行纪念庆典,并讨论通过了北约21世纪的战略新构想,即北约的《联盟战略概念》。其核心内容是:把北约的“集体防御”改为“捍卫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北约可以在其成员国以外地区乃至欧洲以外地区采取军事干预行动,其中包括对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恐怖活动、民族矛盾的爆发和地区冲突等一切被认为是可能危及北约安全的威胁;北约的军事行动无需取得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
——摘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北大西洋公约》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联盟战略概念》和《北大西洋公约》在内容上的主要不同点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罗马大主教会拥有庞大的教阶机构和巨额的地产,他们任意扩大什一税的征收范围,出卖教职,无所不为。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这种搜刮日益加剧。16世纪初,德意志是教廷搜刮的主要对象。罗马教廷视德意志为挤不尽的“奶牛”,横征暴敛。……马丁路德提出“(教会的管辖权)不是神授的权力,而是人的任命或帝王的任命造成的”,后来又号召“把这些罗马来的恶棍逐出国境”。
材料二就中世纪西方宗教改革而言,它所首先抨击的是久已成为无上权威并且排斥任何不同理解的天主教会正宗教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性功绩,就在于确认人的信仰应当取决于人内心的理解,而非取决于外在的强制。
——吴于廑《一份是非杂糅的遗产--〈西欧宗教改革与近代社会思潮〉序》
(1)据材料一、二指出马丁路德号召人们“把这些罗马来的恶棍逐出国境”的主要原因。为达到这一目的,马丁路德提出了哪些主张?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实质上反映了哪一阶级的要求?依据材料二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何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工业化的欧洲强国不仅完全地拥有这些巨大的殖民地,而且还控制了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被实际共容的、经济和军事上软弱的地区。中国、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就是例证。它们名义上都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却经常遭到掠夺、蒙受耻辱、受到强国以直接和间接的种种方式进行的控制。
不应该得出结论,说新帝国主义(指殖民扩张)对于世界,甚至对于诸从属殖民地民族是十足的灾难。按照历史的观点,新帝国主义无疑将被看作是世界的一大进步,正如工业革命是欧洲人的一大进步一样。实际上,新帝国主义的历史作用在于将工业革命推进到其逻辑上必然的结局--使工业国家即工业资本主义能以世界性的规模起作用。这导致了对世界物力、人力资源的远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中国近代史评价材料中关于殖民扩张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1843年,创办和主编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医疗改革者托马斯·维克利的统计:
英国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人员死亡的平均年龄

地区
地名
士绅/专业人员
农民/商人
工人/技工
农村
地区
拉特兰
52
41
38
巴斯
55
37
25
工业

利兹
44
27
19
曼彻斯特
38
20
17

材料二在过去的25年里,工厂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已经大有改善。1844年通过了每天10小时制的《劳动工时法》,过度的劳动时间已经减少到每天10小时,工资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机器的生产效率提高,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善……
材料三与罢工浪潮澎湃的同时,瓦格纳参议员和他的助手认识到《全国工业复兴法》中关于劳资关系的条款不够明确,又没有强有力的机构保证其实施,因而不能保证工人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的权利;而没有强大的工会组织与资方抗衡,就无法提高工人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工人劳动条件,这既不公平,也不能提高广大工人群众购买力,促进复兴。因此,他们应工会要求,从1934年起便着手草拟一个代替劳工条款的立法。这就是1935年7月初罗斯福签署的《全国劳工关系法》。该法对劳工权利具有更明确的规定,还规定成立较强有力的执行机构--新的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劳资关系有所改善。
材料四全球年工资平均增幅与中国增幅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工业区怎样的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政府改善劳资关系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道分析实施这一举措的目的。
(3)根据材料四,说明中国年工资平均增幅与全球增幅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这种关系的原因。

在中外政治发展中,君与民的关系曾是东西方思想家们共同探索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二: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仁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四: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概括材料一中洛克的主要思想(不得照抄原文),后来其主要思想是如何被继承与发展及在实践上运用?
(2)材料二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
(3)据材料二、三,指出孙中山与康有为政治主张的不同点。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是如何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