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4分)
1月20日,长春的北风刮得很猛。我骑着自行车,只顾低着头,往前紧蹬。临近和平大路口,把一个边走边低头数钱的农民老大爷撞了个趔趄,他手中的一把人民币“哗啦”一声掉在地上。我慌忙跳下车,想赶紧把钱给老人拾起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散落在地上的钱已被“呼呼”的北风刮了起来,纷纷向四处飞扬。正在这时,只见过往的行人都不约而同地向钱飘走的方向跑去,有的还喊着:“钱跑了,快抢啊!”霎时间整个路口喧腾起来。
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老人大为吃惊,随后便焦急地拍着大腿说:“风刮人又抢,这可怎么得了,钱要没了。”我本想安慰老人几句,可说什么好呢?
没过多久,风似乎小了,“抢钱”的人们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都一一交到他手里,老人喜出望外,不停地向众人点着头。
人们聚集在老人的周围,一再关切地要老人把钱数数。看得出老人有点情面难却,用微颤的双手数了起来,旁边还有人帮着数。数完,老人略微迟疑了一下,接着又数了一遍,还是26张。老人抬起头用疑问的目光瞅着四周的人们,并自言自语地说 不对 老人的话还没说完 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抢着喊开了 谁还没把钱送来 老人忙接着说:“不是少了,是多了。”“怎么会多呢?是您记错了吧?”有人诧异地问。老人肯定地说:“没错,我在家数得清清楚楚,明明是25张,都是五元一张的。”人们不解地对视着。那个小学生又喊开了:“谁又多送了?”话音刚落,只见一个中年妇女不好意思地说:“是我的,我拿着一张五元钱准备到商店买东西,刚才光顾帮老大爷‘抢钱’了,竟忘了自己手里还拿着钱,一起都交给了这位老大爷。”说完,人群里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趔趄(lié liè) 散落 (sǎn sàn) 微颤 (chàn zhàn)
(2)给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突如其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喜出望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约而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自言自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抢钱”二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5)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
(6)文章是按 顺序写的。给前四个自然段各加一个小标题。① _______ ② _______ ③ _______ ④ _______
(7)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
(1)15课的作者是,文章为结构。可以分为段
(2)“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片土地指的是
(3)《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向我们表达了
(4)印第安酋长分别从、、、这三方面向白人提出了要求。
(5)“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这句话中把比喻成
(6)“河水是我们的兄弟”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7)“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在文中出现次。这样写的好处是
(8)《竭泽而渔》告诉我们
回答问题:
(1)文中两次出现“桑娜沉思”,她两次沉思分别在想些什么?
(2)课文两次出现“沉默”,桑娜和渔夫分别在想些什么?
(3)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地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①加标点。
②用“”画出渔夫下定决心收养孤儿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听老师读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你从中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5)“平静地望着我”在文中几次出现?为什么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填空:
(1)《穷人》作者是国作家我还知道他的作品有《》、《》
(2)《穷人》一文中,穷人指得是。文章主要人物是,他们是
的人。
(3)《穷人》主要内容:
(4)“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句话中的“你”指,“他们”指。桑娜此时心情一定是。
(5)《唯一的听众》主要内容:
中心思想:
(6)教我学琴的老妇人不是,而是。
(7)老妇人假装“耳聋”的原因是
(8)老妇人认为拉好琴的方法是:。
(9)“我心理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
《怀念母亲》
(1)作者是,我还读过他的
(2)中心:
(3)“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的意思是,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
(4)作者说:“这凄凉”是“甜蜜的”,“浓浓地糊在心头。”请谈谈你的理解。
(5)作者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母亲的面影会是:
我体会到的情感。
(6)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指得是和。
课外阅读
考核
南方一家幼儿园公开招聘园长,由于待遇极为优厚,一时间报名者云集,其中甚至包括专攻心理的女研究生和多名早已有了职业和收入稳定的女大学生,但经过考核,最终被录取的并不是她们,而是一位相貌平平、扎着小辫子的文静姑娘——雯雯。
最后一次考核安排在幼儿园的二楼。楼外阳光明媚,春风和煦,鸟儿在枝头欢唱。楼梯拐角处,却有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流着鼻涕,泪汪汪的站在那儿等着什么。众多应聘者,大多面容姣好,打扮入时,举止得体。他们都从小男孩的面前走过,满怀信心地去参加面试;只有雯雯一个人停了下来。她不仅掏出手帕给男孩擦干净了鼻涕,还亲切的说了一句:“小弟弟,是不是找不着妈妈了?别着急,等我一会儿,姐姐去去就来,我带你去找妈妈。”
面试之后。众多的应聘者匆匆下楼,对拐角处的小男孩视若无睹,惟有雯雯吧脏兮兮的小男孩抱了起来,那么亲切地哄他,那么认真地给他唱歌,那么投入地给他讲故事----而这一切,被早已架设好的录像机全都录了下来!
天哪,考生们大吃一惊,谁也没有发现,这个小男孩儿,原来是幼儿园专门设计的“机关”!
在一楼的大厅里,聚满了等待宣布结果的应聘者。当考核小组宣布被录用者是雯雯时,大家目瞪口呆,一双双惊愕的目光一起投向了着装朴素、相貌平平的雯雯。雯雯也暗想:“我的文化成绩并不十分出色呀,为什么……”随后,考核小组播放了录像,众多的报考者,羞愧地低下了头----她们显然已恍然大悟,自己被淘汰乃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划横线的词语。
视若无睹:
目瞪口呆:
(2)根据文章概括人物对待小男孩的不同态度。
众多应聘者对小男孩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雯雯对小男孩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说说小男孩在楼梯拐角处“等着什么”。
(4)文中的“考核”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A.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6)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