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恢弘志士之气 | B.故不错意也 | C.欲信大义于天下 | D.将军身被坚执锐 |
加点词古今词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B.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
C.苟全性命于乱世 | D.诚亦开张圣听 |
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B.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
C.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D.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谓为信然 |
加点词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扶苏以数谏故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光先帝遗德 |
C.性行淑均行阵和睦 |
D.丹书帛曰“陈胜王”了却君王天下事 |
加点词不属于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A置人所罾鱼腹中 B.轻寡人与 C.箪食壶浆 D.光先帝遗德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性行淑均(平) 夙(早)夜忧叹 | B.中道崩殂(死亡) 平明之理(治) |
C.咨诹(询问)善道存亡之秋(秋天) | D.猥(降低身份)自枉屈斟酌损 |
益(增加)翻译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
(用原文回答或自己概括回答均可)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下面是芝麻吧里楼主落花沉香发的主题帖和二楼紫陌渊明的跟帖,请你给自己起一
个网名,然后跟帖,谈谈你的看法。(跟帖不少于50字)
【落花沉香】 《出师表》宣扬愚忠思想和“穷兵黩武”的思想,建议从中学课本中删去。
【紫陌渊明】 《出师表》文采飞扬,艺术价值很高,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让学生学习这样的名篇,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技巧,还能够了解中国历史,所以应当保留。
文言文阅读。(1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肾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必以分人 |
C.所欲有甚于生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谓为信然 |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2分)
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一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2分)
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宣王好射,说①人之谓己能用强②弓,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阙④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选自《汉书·宣公好射》)
【注释】①说:通“悦”,高兴,喜欢。②强:强有力,强弓。③石:重量单位,古制120斤指一石。④中阙:古代宫庙及墓门立双柱者称之为阙,中阙即双柱之中,一半的意思。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臣之妻私臣( )②期年之后。( )
③宣王好射( )④非大王孰能用是?(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②左右皆引试之。(甲)文中邹忌用的方法讽谏齐王,帮助齐国大治;(乙)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从上文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阡陌交通(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十六年①,奉车都尉②窦固使假司马班超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③,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④使来,狐疑⑤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乃召侍胡⑥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⑦。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今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⑧,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
(节选自《后汉书·班超传》,有改动)
【注】①十六年:指汉永平十六年。②奉车都尉:与下文的“假司马”“从事”都为官名。③鄯善:西域国名。④北虏:指匈奴。⑤狐疑:犹豫不决。⑥侍胡:服侍汉使的胡人。⑦具服其状:把实情都招供了。⑧文俗吏:平庸的文官。对“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一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 | B.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 |
C.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 | D.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 |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狐疑未知所从故也()(2)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说说“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的意思。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班超在“觉广礼意薄”后做的主要事情。
你认为文中所表现的班超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彦章死节
唐兵攻兖州,末帝召彦章,使率五百骑守捉①东路,彦章以兵少战败,被擒。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庄宗爱其骁勇,欲全活之。彦章谢曰:“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遂见杀,年六十一。
【注释】①守捉: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军、城、镇、守捉皆有使。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彦 章 武 人 不 知 书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1)活( )(2)谢( )(3)见()说说“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的意思。
选文记叙他“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有什么作用?
选文主要表现了王章彦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