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五条誓文”中明确载有“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旧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等内容,表明了尊重公议舆论、文明开化、开国进取的基本国策。政府继而公布了“政体书”,其要点是将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采取三权分立制度,模仿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另外,规定高级官吏每隔4年互选而后交替,致力于将公议舆论体现于制度上。沿着这条路线,经由1869年的“奉还版籍”、1871年的“废藩置县”,日本完成了国内的政治统一。同时,日本也进行了社会制度方面的改革,取消了封建的等级身份制和主从关系,原则上成为四民平等的社会,确立了趋向于近代国民国家的体制。
-----摘编自崔世广《明治维新的思想历程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日本明治维新在政治体制上的改革措施,并简要评价这一改革的历史作用。
(2)明治维新后,日本“模仿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最终确立了怎样的政体形式?具有怎样的突出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材料二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远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壮。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取到丰富营养。在辽朝,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贞观政要》、《史记》、《汉书》等汉文化名著被译成契丹文字,广为流行。……西夏已是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了。
(1)概括指出唐宋文化各自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形成的原因。
(2)概括指出两宋时期中国南北文化呈现的差异性并分析形成的原因。
(3)概要指出从唐宋文化特点的形成过程中所得到的重要启示。
材料一 1941年,抗日根据地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旱灾、蝗灾、冰雹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日军的扫荡又使根据地的面积缩小、人口减少。
材料二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确实是建国五十年来范围最大、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大自然灾害,确实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直接因素。正如周恩来1960年10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说:“这样大的灾荒那是我们开国十一年所未有的,拿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二十世纪记事起,也没有听说过。”
——中国改革论坛
(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应对天灾、人祸,抗日根据地在这个时期采取了哪些措施?
(2)面对1959—1961年的自然灾害,刘少奇在他的报告中引用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说法,指出“从粮食减产看,自然灾害略大于决策错误;从一个时期的集中缺粮情况看,决策错误影响远大于自然灾害”。刘少奇和周恩来的观点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造成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决策失误有哪些,造成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国际因素有哪些。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情景一:康熙帝与中西文化
1674年,康熙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铸造便于携带的轻巧大炮,亲临卢沟桥炮场检验,赞扬“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所造350门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大显神威。为嘉奖南怀仁,康熙封他工部侍郎。但是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统治政策中也有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重新提倡八股文,允许妇女缠足等内容
情景二:
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①滇平 |
②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
③瀚海 |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襟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未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儿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
观察以上两个情景,回答以下问题:
(1)情景一所列举的史实是要说明什么观点?对此,你有何看法?
(2)参照情景一,请教情景二拟定一个主题。
(3)根据这些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4)通过以上两个情景,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角度,评价康熙帝的贡献。
2010年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52周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选择,确字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
材料一
材料二在网络上搜索“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你会看到一些闽民修改“人民英雄纪念碑”部分雕塑的建议,争议主要集尊在“金田起义”和“抗日游击战”这两块雕塑上,他们认为既然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就应该是为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体人民和利益而牺牲的英烈。观点一:洪秀全和他的部下绝对算不上民族英雄和人民英雄,他领导的金田和建立的太平天国事实上只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骄奢淫逸,所以“金田起义”的浮雕应该换掉。观点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性质决定了她不是一个政党周来纪念先烈的纪念物,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烈士也包括了当时其他的各党派人士,特别是国民党的很多爱国将士,所以抗日战争的正
面战场也应该雕刻上去。
请回答:
(1)请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何重要历史意义?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中国民主革命有何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一中图三、图四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图四所反映的史实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任选其中的一个观点加以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