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习近平主席2014年10月15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引起广大青年学生的兴趣,某校高三(13)班同学在校园内开展“学习座谈会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学习会议精神
习近平在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1)用文化相关知识,回答广大文艺工作者怎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6分
讨论会议热点
习近平指出,有些时候艺术与市场是一致的,优秀的作品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好作品有好市场。流行市场多年的中外经典名著就是证明。但更多的时候,市场背离艺术,湮没精品,排斥经典,走俏的只是俗品、艳品。尤其是在当下,资本的介入和各种人为炒作的干扰,导致文艺作品的市场境遇更加复杂,“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现象屡见不鲜。
学习材料后,同学们围绕“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现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文化市场“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现象的原因,并向国家或政府提两条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6分
落实会议精神
面对文化市场有喜有忧的复杂现象,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决心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坚决贯彻座谈会精神,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从公民的角度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三条合理化建议。6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生态文明建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为推动粤东、粤西和粤北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8年以来,广东省政府积极实施“双转移”(即把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和把山区劳动力转移进产业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通过发挥财政作用激励珠三角周边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初步形成了“转一个,富一家,转一批,富一方”的可喜局面。
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的知识,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10分)

材料一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材料二 某著名网站在主页显著位置推出了以“全国人大会议,您关注什么?”为题的网上调查。仅10天时间,就有20余万名网友给予关注。调查显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列入“网友最为关注问题”前十位之一。
材料三 网友赵永昌在信中写道“展开网上调查,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好方法”,他在信中附上了自己关于实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份建议稿。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6分)
(2)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主题,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认识。(6分)

材料一:2010年1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把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安定祥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西藏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环境优化和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实现西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材料二:2010年7月10日,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广州开幕。论坛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与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与会人士将围绕“加强新兴产业合作,提升两岸竞争力”这一主题,就促进新能源产业合作、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合作及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三项议题进行研讨,并举办文化教育专题座谈会。
(1)运用矛盾的观点,对材料一进行分析说明。(12分)
(2)阅读材料二,用联系的观点, 说明两岸经贸文化合作的必要性。(7分)

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洪水泛滥、……。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二:2010年入汛以来,中国南方地区频遭暴雨袭击,给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结合材料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9分)

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有人认为,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1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