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
注释:谢公即东晋名相谢安,谢玄是他的侄子,当时在前线指挥著名的淝水之战(即文中的淮上利害)。
解释加点词。
(1)淮上信(       )   (2)向局(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小儿辈大破贼。[来K]⑵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请说一下,本则中的谢公有什么样的品质?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虎门节马
节马者,都督陈连升之马也。庚子冬,沙角陷,公父子死。马为逆夷获。至香港,群夷食之不食,近则蹄击,跨则堕摇,逆怒刀斫不从。放置香港山中,草亦不食,向沙滩北面悲鸣;食必以手捧之,若置地,则昂首而去,以其地为夷有也。每华人围视,指为陈公马,即泪涔涔下;或呼能带归,即摇尾随之。然逆终不肯放还,以致饥饿骨立,犹守节不变。道光壬寅四月,马卒于香港。
【注释】①逆夷:对外国侵略者的蔑称,这里指当时侵略中国的英军。② 斫(zhuó):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削。③道光壬寅:即1842年。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群夷之不食呼能带归
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马逆夷获山峦晴雪所洗
B.近蹄击入无法家拂士
C.草必手捧之不物喜,不以己悲
D.马卒香港贤材人远矣

“食必以手捧之”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节马者,都督陈连升之马也。”由马见人,人和马都具有的气节。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语虽出自二客,其实也表达了作者与之相同的心声。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从听觉的角度写雪景,突出了冬雪的寒冷凄清。
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手法,凝练朴素地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
D.本文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焉间:____________(2)小惠未徧:____________
(3)神弗也福:____________(4)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____________
下列句中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百姓与之则安 D.辍耕之垄上

翻译下列句子。
(1)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选自 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用“/”号给下面句子标读音停顿(限标3处)。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隔竹,闻水声 (2)潭中鱼百许头
(3)悟世间真有碧色(4)温玉,滑于纨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甲文用哪几个字正面描写潭水的特征?还有哪些笔墨从侧面表现这一特征?
甲、乙两段文字都写作者赏水的感受,但心情同中有异。请作简述。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治国安民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有所不也:(2)贤者能而丧
(3)征求无:(4)遂得徭役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请用“/”为下列两个句子标上正确的停顿。(每句标一处)
(1)由 是 则 可 以 辟 患 而 有 不 为 也(2)此 皆 朕 所 目 见
乙文中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甲文所倡导的“义”对乙文的治国安民有何重要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