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下列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通“樽”,酒器
B.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虽:即使
C.后数日驿至驿:驿站
D.寻其方,乃知震之所在面:方向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张衡为人的一项是   (        )
⑴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⑵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⑶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⑷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⑸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
⑹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A.⑴⑶⑹ B.⑵⑷⑸ C.⑴⑶⑷ D.⑵⑸⑹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张衡学识广博,自然科学知识超越前人,这正是他发明创造的重要前提。他的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张衡创作的《二京赋》“因以讽谏”,可见他具有忧国忧民之心,“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可见他严谨的创作态度。
C.张衡在科技上的才能和成就,来源于他对理论的精心研究,对科学实验的非常重视,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科学事业的坚强决心和毅力。
D.张衡为人“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不仅影响了他在仕途上的发展,也影响了他的学业和科学研究。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於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改)
下列对文言文划线相关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从此方面来看与《论语》相似。
B.“素业”在古文中有多重意思:先世所遗之业、清白的操守、本业。古代重农抑商,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
C.“秘书”现在既指政党之内的要职,也指写字楼及商业机构内的文员职位。而文中则是官名的总称。
D.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芝草。 治愈万症,其功能应验,灵通神效,故名灵芝,又名“不死药”,文中是对杰出人士的称赞。

对于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B.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C.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D.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下列对文章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普通人更有必要学习了!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所以作者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世人。
B.各个朝代的世族子弟腐败无能,“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是对他们无能生动表现。
C.作者认为学习是值得崇尚的,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学习能修身养性,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D.作者论述以自身读书为例。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启示人们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
(2)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綦连猛,字武儿,代人也。其先姬姓,六国末,避乱出塞,保祁连山,因以山为姓,北人语讹,故曰綦连氏。猛少有志气,便习弓马。永安三年,尔朱荣征为亲信。至洛阳,荣被害,即从尔朱世隆出奔建州,仍从尔朱兆入洛。猛父母兄弟皆在山东,尔朱京缠欲投高祖,谓猛曰王以尔父兄皆在山东每怀不信尔若不走今夜必当杀尔可走去猛以素蒙兆恩,拒而不从。京缠曰:“我今亦欲去,尔从我不?”猛又不从。京缠乃举槊曰:“尔不从,我必刺尔。”猛乃从之。去城五十余里,即背京缠复归尔朱。及兆败,乃归高祖。高祖问曰:“尔朱京缠将尔投我,尔中路背去何也?”猛乃具陈服事之理,不可贰心。高祖曰:“尔莫惧,服事人法须如此。”遂补都督。
元象五年,梁使来聘,云有武艺,求访北人,欲与相角。世宗遣猛就馆接之,双带两鞬,左右驰射。兼共试力,挽强,梁人引弓两张,力皆三石;猛遂并取四张,叠而挽之,过度。梁人嗟服之。
从显祖讨契丹,大获户口。又随斛律敦北征茹茹,敦令猛轻将百骑深入觇候。还至白道,与军相会,因此追蹑,遂大破之。赉帛三百段。河清二年,加开府。突厥侵逼晋阳,敕猛将三百骑觇贼远近。行至城北十五里,遇贼前锋,以敌众多,遂渐退避。贼中有一骁将,超出来斗。猛遥见之,即亦挺身独出,与其相对。俯仰之间,刺贼落马,因即斩之。天统元年,迁右卫大将军,乃奉世祖敕,恒令在嗣主左右,兼知内外机要之事。
猛自和士开死后,渐预朝政,疑议与夺,咸亦咨禀。赵彦深以猛武将之中颇疾奸佞,言议时有可采,故引知机事。祖珽既出彦深,以猛为赵之党与,乃除光州刺史。已发至牛兰,忽有人告和士开被害日猛亦知情,遂被追止。还,入内禁留,簿录家口。寻见释,削王爵,止以开府赴州。在任宽惠清慎,吏民称之。淮阴王阿那肱与猛有旧,每欲携引之,曾有敕征诣阙,似欲委寄。韩长鸾等沮难,复除胶州刺史。寻征还,令在南兖防捍。(选自《北齐书•卷四十一•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使来聘:应聘 B.梁人弓两张 引:拉开
C.敕猛将三百骑贼远近 觇:侦察 D.簿录家口 簿录:查抄登记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猛曰/王以尔父兄/皆在山东/每怀不信尔/若不走/今夜必当杀/尔可走去
B.谓猛曰/王以尔父兄/皆在山东/每怀不信/尔若不走/今夜必当杀/尔可走去
C.谓猛曰/王以尔父兄皆在山东/每怀不信/尔若不走/今夜必当杀尔/可走去
D.谓猛曰/王以尔父兄皆在山东/每怀不信尔/若不走/今夜必当杀尔/可走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綦连猛的祖先本来姓姬,后来以山名“祁连”为姓,被误写成“綦连”。綦连猛年少时志向远大,熟习弓马。被尔朱荣征召为亲信,后来又跟随尔朱世隆、尔朱兆。
B.尔朱京缠逼迫綦连猛跟随自己投奔高祖,尽管父母兄弟都在山东,但綦连猛因为顾念尔朱兆的恩德没有顺从。后来归服高祖时,高祖肯定了綦连猛当初的做法。
C.綦连猛与梁使者比赛骑射,拉强弓比试力气大小,都远远胜过梁使者,使梁使赞叹不已且心悦诚服。后来綦连猛因战功显赫而升居高位,侍奉太子,兼掌内外机要大事。
D.綦连猛嫉恶如仇,能提出可行性建议,被赵彦深引荐掌管机要,后被祖珽排挤出朝廷,因事受朝廷拘禁,削爵降职,但他任刺史期间,依然清廉自守,爱护百姓。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 未半岁也。逾年,俺答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大学士严嵩擅政擅政:擅长政事
B.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得罪:获罪
C.惟日读《周易》为疏解疏解:疏通调解
D.衰病侵寻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
B.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C.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

阅读下面四个文言段,完成相关题目。(共32分,每个语段第一小题占2分,其余选择为3分)
(文段一)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
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数年卒。
(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形势:河流状况。
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以前:从前,以往。
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部居:分门别类。
D.次第造册请奏。次第:依照顺序。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
(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B.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组起兵,因为作战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责蒋贵。
C.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D.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西部边境。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2)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