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 ……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 A.推进文学革命 | B.弘扬传统文化 |
| C.提倡自由平等 | D.否定西方文化 |
某中学一历史研究小组对德意志帝国的“君
主立宪制”进行研究,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对这一问题,有四位同学产生了争议,你认为最正确的回答是
| A.甲同学:皇帝和帝国宰相掌握行政大权 |
| B.乙同学: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 |
| C.丙同学:行政机构权力大,立法机构权力小 |
| D.丁同学: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
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确切的是
| A.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政 |
| B.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利 |
| C.男人参军,保家卫国,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
| D.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力,承担社会义务 |
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 A.层层推荐 | B.注重门第 | C.唯才是举 | D.打击贵族 |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
|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 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
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
| A.鉴往知来 | B.以古讽今 |
| C.厚今薄古 | D.贯通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