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
《灰尘的旅行》的作者是现代著名微生物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爷爷。高士其爷爷是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从 重)事写作的。
高士其爷爷生于1905年,年(青 轻)时去美国留学,(功 攻)读细菌学,在一次试验中染上(脑 恼)炎病毒。病情逐(渐 惭)恶化,致使他全身瘫痪了,头向左歪,语言不清,两眼发直,四肢不能动,连饮食都困难。
但是他(完 顽)强地活着,几十年来,为我们少年儿童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如《我们的植物妈妈》《太阳的工作》《时间伯伯》……写(作 做)时,他先是吃力地口述,请别人(记 纪)录。由于说话不清,别人很难听明白,他就要重复好几遍。半天下来,往往只记下一二百字,而他却已累得满头大汗。(即 既)使这样,他仍然顽强地坚持着。《灰尘的履行》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1)阅读短文,从括号里选择一个正确的字,在下面打“√”
(2)用“ ”画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3)你觉得高士其爷爷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课 文 在 线
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漂亮( )( )将来( )( )
(2) 读画“”的句子,说一说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那个男孩眼睛里为什么闪着喜悦的光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应该怎么朗读男孩对他弟弟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给予是令人快乐的!”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会吗?举例说明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你还能说出几句类似的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他指着保罗的车,说 看见了吗 很漂亮 对不对 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 将来 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 到那时候 你就可以坐在车里 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 )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 )的夜晚。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 )是令人( )。
(1)按原文填空。
(2)在第1自然段空白处加上标点。
(3)短文结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4)保罗“难忘”这个夜晚,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平台。
种植春天
从前,有一个国王,性格冷酷。他的国度里所有的地方都盖在厚厚的白雪之下,从来就没有花的芳香和草的翠绿。他十分渴盼春天来到他的国家,但是春天从来都不肯光临。
这时,一名流浪已久的少女来到了皇宫的门前。她恳求国王给她一点食物和一个睡觉的地方,她实在太饿太累了。但是国王从来都不愿意帮助别人,他叫随从把少女赶走了。
可怜的少女在肆虐的风雪中走进了森林。在森林中,她遇到了一个厚道的农夫。农夫急忙把她扶进屋,让她睡在温暖的火炉边,给她盖上毛毯,然后用仅有的面粉为少女做成面包和热汤。他把面包和汤端到少女面前时,才发现少女已经死了。
农夫把少女埋在了田野里,并把面包和汤放进去,还为她盖上了毛毯。第二天一早,奇迹出现了:尽管其他地方仍旧是白雪皑皑,但是在少女的坟墓上,竟然开满了五彩斑斓的小花——这里的春天来了!
原来,这个女孩便是春天。只要付出,一切都会有收获,无论你付出得多么早,或者是多么晚。
也许,这样静静等待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春天。
思考交流
读了这则童话,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请任选文中的两个人物,给他们各写一句简短的评价。
国王:
农夫:
少女:
既然春天都可以种植,那么我们还可以种植哪些美好的东西?把你的设想用一段话写下来。
课 外 提 优
苏珊的帽子
苏珊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可是,当她念一年级的时候,她那小小的身体里竟长了肿瘤,她住院接受了3个月的化疗。出院后她显得更瘦小了,神情也不如往常那样活泼了。更可怕的是,她原先那一头美丽的金发,现在差不多都快掉光了。虽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肿瘤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被落下的课,然而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对于她这样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在苏珊返校上课前,苏珊班上的老师海伦热情而郑重地在班上宣布:“从下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所有的同学都要戴着自己最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越新奇越好!”
星期一到了,离开学校3个月的苏珊第一次回到了她所熟悉的教室。但是,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可是,使她感到意外的是,她的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他们的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普通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了。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现在,苏珊常常忘了自己还戴着一顶帽子;而同学们呢,似乎也忘了。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蓬勃的()熟悉的()郑重地()
自如地()光秃秃的()五花八门的()
(2)反义词,找对手。
活泼——()熟悉——()热情——()
(3) 苏珊为什么要戴帽子?到后来为什么会忘记自己戴了一顶帽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同学们为什么也戴帽子?读了这篇短文,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海伦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你喜欢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文 在 线
我看见母亲在等我,跑过去扑进她的怀抱。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当时我并不明白母亲的用意。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我恍然大悟,没去拉母亲的手,却拉起卡罗纳的手,和他一块儿回家去。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用意( )悲哀( )目不转睛( )
(2) “我”的母亲为什么把“我”推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从卡罗纳的目光中看懂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来评价一下,母亲和“我”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