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豫让论
明·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注:豫让,战国晋人,生卒年不详;为晋智瑶(即智伯)的家臣,赵、韩、魏共灭智氏后,曾入赵襄子宫中刺杀襄子,被俘获。后豫让改名换姓,以漆涂身,吞炭使自己变哑,改变形象,谋刺赵襄子,又被捕,伏诛前,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遂自杀。事见《战国策·赵策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忠告善道 道: ②垂光百世 垂:
③以众人待我 众人: ④庶几复悟 庶几: 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概述作者方孝孺对豫让以死报智伯的行为评价观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本来是中行氏的部下,中行氏败后又投身为智伯的臣子。方孝孺和豫让都没有认为这是不忠的表现。 |
B.方孝孺认为,豫让之不忠,表现在在其位不谋其政。听任智伯因贪欲而亡,却袖手旁观,没有作为。 |
C.方孝孺认为豫让没能为智伯报仇,杀死赵襄子,只能斩衣而死,根本不配被称为国士。 |
D.豫让之所以不惜以死来为智伯报仇,除了要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外,也是为了以其忠义来教育后人。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
⑵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⑶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妖术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①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一漏向尽,更无死法。意欲就枕,忽闻窗隙窣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遂遽小,复寻窗隙,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恐其复起,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
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昏月中,见其面黑如煤,眼闪烁有黄光,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②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关③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猱进,刀中庭石,石立断。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公乱击之,声硬如柝。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④也,犬血可破。”如公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弯:拉弓;指开弓射箭。③关:与上文的“弯”意思相同。④翳形术:即隐身法。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静以觇之觇:暗中观察 |
B.倚剑危坐危:端正 |
C.烛之,则纸人烛:用烛光照 |
D.卜之而爽爽:心里踏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乃自卜今君乃亡赵走燕 |
B.急击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C.审视,则土偶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D.皆为犬血模糊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于公任侠勇武的一组是
①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
②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
③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
④公方骇,鬼则弯矣
⑤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
⑥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 |
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 |
C.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 |
D.作者在文中批评了痴迷巫术的人,谴责了用巫术害人的人,这表明作者的思想相对于所处的时代还是比较进步的。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
(2)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
(3)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欧阳修读其赋,谓曰:“君辞气似沂公①,未可量也。”签书昭庆军判官,秩满,当试馆②职,辞曰:“起家为官,本代耕尔,愿以守选余日,读所未见书。”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自太常丞当转博士,超改右正言;明日,直舍人院;又明日,判流内铨③: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归报,神宗善之,以将知审官西院,判尚书兵部。
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为同进所忌。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逮其父子入御史府,逾月得解,黜知蕲州。
明年,以龙图阁待制起知郓州。上元⑤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
绍圣初,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哲宗纳之。
崇宁元年,抚定鄯、廓州。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将独谓:“兵机不可失,愿从之。”未几,捷书至。将以复河、湟,功转特进。
御史中丞朱谔取将旧谢章表,析文句以为谤,遂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言者不已,降资政殿学士,知颍昌府。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谥曰文定。
(选自《宋史许将列传》)
注释:①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间右相。②试馆:古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人居住的场所。③流内铨:官职。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等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当试馆职秩:官期 |
B.及肄射,将先破的的:箭靶中心 |
C.吏籍为盗者系狱籍:登记 |
D.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难:为难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许将为官才能的一组是()
①君辞气似沂公,未可量也②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
③是绝其自新之路也④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⑤将虽弗禁,其俗自息⑥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A.①③⑤ | B.①②⑥ | C.③④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将在昭庆军判官一职任期满后,朝廷准备让他任试馆职,但许将却愿做地方官,并希望能多读书。后来神宗非常赏识他,在三天内把他擢拔数级, |
B.契丹大举进犯代州,并派遣使者要求宋朝割让代州。而当年应该出使辽国的官员由于惧怕不敢前往,于是许将主动请缨,毅然出使辽国,并圆满完成任务。 |
C.许将在郓州任职时,反对让为盗者皆尽入狱,并将他们全部释放。此后,民无人犯法,就连喜欢聚众谤言朝政的士人,也不再非议朝政。 |
D.御史中丞朱谔用许将过去章表中一些语句,据此诬许将诽谤朝政。徽宗将许将贬为河南知府,朱谔又进谗言,许将又被免除资政殿大学士,任颖昌知府。 |
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
(2) 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贫不自振振:振作 | B.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辞:告辞 |
C.遁还,客巴西遁:逃走 | D.帝爱其才,数宴见数:屡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B.①召入,而时白已醉②拔剑而啖之 |
C.①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②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 |
D.①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不能分别表现杜甫“热衷功名”和李白“放荡不羁”的是()
A.①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②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
B.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
C.①伏惟天子哀怜之②益骜放不自修 |
D.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
B.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狂骜不驯,常常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 |
下列杜甫和李白的诗句能分别体现出原文所表现出的两人的政治遭遇的一组是()
A.①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B.①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C.①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②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D.①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翻译下列句子。
(1)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从“教育”的角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什么区别?
(2)你认同“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见解吗?请简要评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读李翱文
欧阳修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识其性,当复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 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隽,亦善谕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是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 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呜呼,使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中庸》之义疏尔疏:说明,注释 |
B.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隽“隽”通“俊”,才智出众的人 |
C.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怪:责怪 |
D.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贱: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组是()
A.不作可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B.推是心,使光荣而饱某所,而母立于兹 |
C.视![]() |
D.可叹也夫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写《读李翱文》,实际上是借李翱文表达自己的忧时之心,由李翱所处的时代联系到北宋当时的现状。![]() |
B.所谓读李翱文,主要是读李翱的《幽怀赋》,先写对李翱《复性论》《与韩侍郎荐贤书》的看法是为了铺垫。 |
C.文中将李翱与韩愈加以比较,主要目的是为了批评韩愈没有忧国忧民之心,作者的这一观点有失偏颇。 |
D.文末作者愤慨地说“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
.有“/”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最后读《幽怀赋》,然后 置 书 而 叹 叹 已 复 读 不 自 休 恨 翱 不 生 于 今 不 得与 之 交 又 恨 予 不 得 生 翱 时 与 翱 上 下 其 论 也。.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
(2)呜呼,使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