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則亊异’。”这反映了
A.韩非的“变革”主张 | B.孟子的“仁政”学说 |
C.墨子的“兼爱”思想 | D.庄子的“齐物”观点 |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斯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该历史事件记载于
A.《诗经•国风•秦风》 《春秋•鲁桓公十八年》 |
B.《诗经•国风•秦风》 《战国策•秦策》 |
C.《战国策•秦策》 《史记•秦始皇本纪》 |
D.《战_策•秦策》 《史记•商君列传》 |
戊戌变法的失败告诉我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A.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 B.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D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不具有进步性
戊戌变法的内容没有涉及到的问题是
A.撤并机构 | B.改革财政![]() |
C.改革军队 | D.改革政体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