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共12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各题: (4分)
(1沿阻绝(           ) (2)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          
(3) 略无处(           ) (4)引凄异 (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可爱者甚()②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③陶后有闻()④乎众矣()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2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回答小题。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②也!”崇宁、大观③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外时所作的诗。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与“是时朝廷虽尝禁止”中的“是”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斯陋室 B.问今何世
C.不知木兰女郎 D.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又何焉_______________ (2)牺牲玉帛__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南文子为国忧
智伯欲袭卫,故遗之乘马,赠之一璧,卫君大悦,酌酒。诸大夫皆喜,南文子独不喜,有忧色。卫君曰:“大国礼寡人,寡人故酌诸大夫酒,诸大夫皆喜,而子独不喜,有忧色者,何也?”南文子曰:“无方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也。我未有往,彼有以来,是以忧也。”于是卫君乃修梁津而拟边城。智伯闻卫兵在境上,乃还。
[注释] ①遗:赠送。②方:缘由。③拟:打算。
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
⑴智伯袭卫⑵大国寡人
⑶寡人酌诸大夫酒⑷智伯卫兵在境上
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和“故遗之乘马”一句中相同的一项

A.至之市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方为秋田之害 D.吾欲辱之

翻译句子
诸大夫皆喜,而子独不喜,有忧色者,何也?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南文子的性格特点

文言文阅读: 9分
屈 原 列 传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
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
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2,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注释:1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2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下列句中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于辞令。娴:熟悉。
B.每一令出, 平其功。伐:自夸。
C.屈平王听之不聪也。疾:疾病。
D.人穷则本。反:同“返”,追溯。

下列各组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怒疏屈平。敏好学,不耻下问。
B.上官大夫与同列。以天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C.竭忠尽智,事其君。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D.博闻强记,明治乱。箕畚运渤海之尾。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
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怨恨引起的。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