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共12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各题: (4分)
(1沿溯阻绝(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3) 略无阙处( ) (4)属引凄异 (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
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节选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秋天漠漠向昏黑⑵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⑶先帝不以臣卑鄙⑷至于斟酌损益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三 顾 臣 于 草 庐 之 中翻译下列句子。
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⑵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乙】文中画横线的诗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忧患意识是贤相圣哲所共有的,请结合两篇选文的内容分析两位作者的“忧”有什么不同之处?
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 选自《说苑·敬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
A.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胡不见我于王 |
B.使臣受吏民之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C.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货恶其弃于地也 |
D.孙叔敖再拜曰一鼓作气,再而衰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孙叔敖为楚令尹公输般为楚为云梯之械 |
B.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C.君谨守此三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D.足以治楚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孙叔敖做了楚国令尹后,都城的官员和百姓都来向他表示祝贺。 |
B.那个穿粗布衣服的老汉最后跑来吊唁是因为他对孙叔敖有很大的意见和不满。 |
C.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的人。 |
D.文章的主旨是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注视:瘿(yǐ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焦:同“憔”,细瘦。)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故:(2)不求善药去尔病尔: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南岐人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以画竹,兰为长长:(2)即发谷与民与: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郑板桥为官,爱民如子,做事敢于负责。在饥荒年间,他“”,心系百姓,为民解困。
联系上下文,说说“或阻之”的理由是什么?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虽有至道/ 期日中,过中不至 | B.弗学,不知其善也/学学半 |
C.教学相长也/ 缘愁似个长 |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欣然曰 |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分)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讨论了教和学的关系,告诉了我们“”
的道理。(请用原文的句子填空)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有嘉肴》选自《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
B.文章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
C.本文主要阐述教与学关系,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
D.“《兑命》曰”中的“兑”是通假字,通“说”,读音是“shu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