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不包括( )
A.“一边倒” |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D.中日关系正常化 |
民国时期某教科书写道:“第一本用活版印出的重要书本,则是在一四五四年出版的《圣经》。……但既有活版印刷术,便当有适宜的纸料,否则书籍仍不从增加起来。……后来中国的棉纸,被阿拉伯人引入了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各处……把文艺复兴的种子,散遍于穷乡僻壤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为()
A.中华文明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 |
B.民国时期对西方的认识浅陋且不科学 |
C.智识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欧洲思想解放 |
D.印刷术发展是造纸术革新的必要前提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上述材料反映出顾炎武()
①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
②倡导崇实致用的学术风气
③胸怀天下的文化自觉
④主权在民的政治诉求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
B.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
C.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
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以下对一些历史概念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 |
三教合一 |
在中国宋代开始出现佛教、道教与儒学融合发展的情形 |
② |
三角贸易 |
盛行于15~19世纪以贩卖非洲黑奴为主的野蛮殖民活动 |
③ |
三民主义 |
其核心是民主主义,有两个重要原则: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
④ |
三大战役 |
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
A. 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