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辨析题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对针对这份宣言,1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材料二
第一条:女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差异,
只能根据对公益所做的贡献来评定。
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女人和男人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
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尤其是反抗压迫权。
第三条:国家的主权的本原,实质上存在于由女人和男人联合而成的国民。任何团体和任何个人均不得行使未经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
--《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
请根据以上材料,评价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问题:

1.

"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

2.

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9分)

3.

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

美国建国以后,棉花种植不断地扩展,逐渐形成了一个"棉花王国"。棉花的种植对于美国意味着什么?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

概述棉花产量和奴隶人数的变化情况。

2.

这种变化对美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

为什么图表中的年代只列到了1860年?

阅读下列材料:
李贽(1527——1602年),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庭,原⑤③籍河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①。是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②。李贽的进步思想,首先表现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他认为,千百年来“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由是非耳”③。这就是说,人们对是非的评论,本来没有固定的标准,对人的评论,也没有固定的结论,是非如同日月一样,日夜不停的发生变化,而衡量的标准也应该随着社会前进而发生变化④。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⑤。他还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曾说“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产者但说生产,力田者便说力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⑥。他公开为商人辩护,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⑦。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⑧。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材料中划线的部分,哪些属于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请写清序号。
(2)结合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你认为李贽思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