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自十七大以来,举国上下为建设美丽中国掀起了一场持久的“生态革命攻坚战”:很多政协委员深入工厂、企业调研,提交议案,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不少人大代表更是心系群众,身体力行,为民请命;一些街道、社区、村落群众自发参与生态社区、村落创建活动;国务院通过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也结合该省实际制定和完善了相关资源环境经济政策和法规。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掀起“生态革命攻坚战”做法的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7~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情况
指标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财政收入 |
5.13万亿 |
6.13万亿 |
6.87万亿 |
8.31万亿 |
10.37万亿 |
11.72万亿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13 786元 |
15 781元 |
17 175元 |
19 109元 |
21 810元 |
24 565元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4 140元 |
4 761元 |
5 153元 |
5 919元 |
6 977元 |
7 917元 |
材料二 近年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政府着眼统筹全局,更加注重于地区差异的缩小,更加注重于加强财政投放以促进民生的改善,更加注重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1)材料一中的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政府做法的原因。
(3)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简述三个“更加注重”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0年,上海人陆士嬛在幻想小说《新中国》里记载了一个神奇的梦,梦中主人公随时光穿梭,看到“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方便市民参观,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工厂中的机器有鬼斧神工之妙,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汉语成了世界通用的流行语言……最后梦中人一跤跌醒,却言道:“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
1920年,孙中山先生完成《建国方略》一书,书中提出了修建三峡水利、建设高原铁路系统等宏伟设想,构想了工厂遍地、机器轰鸣、高楼大厦矗立城乡、火车轮船繁忙往返的现代化景象,描绘了“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以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的愿景。
(1)用意识能动性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材料二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逐步实现这个目标”。
(2)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为什么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3)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更好履行文化职能,请给政府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下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材料二 “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揭示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其中GDP与污染水平两条曲线相交的C点是这一关系的拐点。
材料三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2)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相关知识说明,怎样使我国“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拐点前移?
(3)请简要回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唯物论依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印象·大红袍》等《印象》系列作品创作,立足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顺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消费需求,打破传统舞台剧模式并借鉴西方印象主义美术特点,“以秀丽风光实景为舞台,把当地自然山水、民俗民风、历史人文和美丽传说等元素与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和现代歌舞表演理念融合起来”,使每一部作品都风格各异、凸显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印象》系列剧的演出不仅带给观众美好的视听享受,而且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材料二
注:国际统计数据表明:一国人均GDP在3 000美元左右,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人均GDP超过5 000美元时,进入文化消费需要旺盛期。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2011年达到5 432美元。
材料三 2012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 071亿元,占当年GDP总量的3.48%,但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结构还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印象》系列作品成功的原因。
(2)《印象》系列作品的创作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3)《印象》系列作品从立项、投资到演出、推广,都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倾力支持。据此有人认为,“组织和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能”。请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
(4)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三就政府应如何解决材料二反映的问题提出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数据显示,民营经济对中国GDP的贡献已经超过60%,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但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面临生产经营成本高、税费高、融资难等问题,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越来越大。2013年7月15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表示,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同时,充分认识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改进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材料二 某市20名市人大代表深入小微企业,了解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要求,提出了《关于加快小微企业发展的议案》,引起市委领导高度重视,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该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小微企业的决议(草案)》(以下称《草案》),并提交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在认真听取市政府负责人关于《草案》的说明以及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后,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小微企业的决议》。
(1)结合材料一和有关宏观调控的知识,说明国家应怎样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2)有专家表示,中国真正的向上之力在于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搞活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也就释放出来了。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真正的向上之力在于小微企业”的认识。
(3)结合材料二,说明该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中所履行的职责和行使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