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木屋
我先是看到路对面树干上有个灰褐色、毛茸茸的圆球在跳动,于是便蹑手蹑脚地过去。可是没等我接近,那个圆球就“嗖”地一下窜上了树梢。哦,原来是一只活泼伶俐的小松鼠。我忽然又发现周围的一棵棵树上,几乎都有松鼠在跳动觅食。我兴奋无比,东奔西跑地去抓。那些小精灵呢,似乎是在故意逗我玩,“嗖嗖嗖”地直朝树梢蹿,然后又从这棵树梢跳到那棵树梢。当我累得只喘粗气,瘫坐在地上时,那些小精灵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我面前的几棵树干上。待我再去抓时,它们又灵巧地逃之夭夭……后来,我用随身携带的网袋,总算网住了一只。
看着这只一动不动地躺在网袋里的“小俘虏”,我很开心,想伸手去摸摸它。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我的手触电般地缩回原处。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
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
我说不出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我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我决定回家后不对女儿说这件事。
(1)请用“ ”画出我扑捉松鼠的词,用“ ”画出松鼠逃窜的句子。
(2)在捕捉的过程中,“我”把松鼠比喻成 ,捕捉之后“我”比喻松鼠为 。但不管怎样都表现出作者对松鼠的 之情。
(3)句子加工厂
①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造句)
②原来是一只活泼伶俐的小松鼠。(缩句)
(4) 你怎样理解“我说不出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我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
(5)“我”最后是怎么做的?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课外赏析阁。
坐上童话中的小马车慢慢抵达
夏天的烈日下,拜伦·皮茨走在路上,心里正盘算着退学。
这时,一辆汽车呼啸着从他身边疾驰而过。路边的鸟因为受惊,尖叫着一飞而起。拜伦的心在沮丧中忽然一亮:一辆汽车,如此飞速无疑可以到达目的地,倘若慢一点也可以到达,倘若是辆小马车呢?他的脑海中出现了童话中的小马车,一颠一颠地驶进了城堡。
拜伦从小就是个笨孩子。10岁时,几乎不能辨识课本上的字,这在教育学上叫做“功能性文盲”。可是,他是个要强的孩子。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借助一种特殊的学习用具,用超越常人十倍的努力,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考入了梦寐以求的俄亥俄州威斯利亚大学。
可是接下来的大学时光,给了拜伦当头一棒,让他感到自己又重回到小学四年级。考试不及格和严重的口吃,让拜伦多次产生放弃学业的念头。那些可敬的老师,给了拜伦无私的帮助:雷曼教授每周花四个小时,帮助拜伦阅读和写作,并且告诉他,一个人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艾迪教授帮助他矫正口吃,教会他将一支圆珠笔含在口中练习说话,给他提供实习主持人的机会。
毕业后,被称为“笨驴”的拜伦·皮茨,从地方媒体开始干起,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成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60分》节目的主持人。在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他成绩斐然,赢得广泛赞誉:六次获得地区艾美奖,四次获得全美联合新闻奖,还夺得全美黑人新闻工作者协会优秀奖。
拜伦抵达目标的速度,不像别人那样坐着飞快的汽车飞奔而去。他是坐着童话中的小马车,方向明确,目标坚定,不畏艰难,百倍努力,慢慢抵达。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沮丧——
梦寐以求——
(2)文中两处引号的作用是:
“功能性文盲”:
“笨驴”:
(3)说一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4)请你谈谈拜伦·皮茨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课文重现。
父亲沉默地看着一双儿女,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弟弟却伸出手嚷(yǎng rǎng)道:“爹,我的草短……”话说得很激动,可他的眼角分明含着泪珠。谁知姐姐缓缓地伸出手说:“看,我的更短……”弟弟脸上的笑僵(jiāng jiàng)住了,满是疑惑。父亲黑着脸,不由分说地拉过姐姐,掰开她紧攥着的小手——掌心里还有一截(zǎijié)草茎。沉默了一会儿,父亲猛地站起来在老槐树上狠拍一掌。然后他把粗糙(zào cāo)的大手轻轻放在姐弟俩的头上,喃喃地说:“好孩子,你们都去上学,这牛……”
夜,已经来临,村子里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光。
(1)把括号内错误的读音划掉。(2分)
(2)“疑惑”的意思是,弟弟为什么感到“疑惑”?。
(3)短文中“沉默”一词共出现两次,第一次表示____,第二次表示____。 (2分)
(4)认真读划线的句子,想想“猛地”说明____;“狠拍一掌”说明____;从中你能体会出父亲此时____心情;请你把父亲没说完的话补充完整:。(4分)
美文欣赏。
别让任何人偷走您的梦
美国某个小学的作文课上,老师给小朋友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志愿”。
一位小朋友希望将来自己能拥有一座庄园,在壮阔的土地上植满如茵的绿树。庄园中有无数的小木屋,烤肉区,及一座休闲旅馆。
写好的作文经老师过目,发回到他手上,老师要求他重写。
小朋友仔细看了看自己所写的内容,并无错误,便拿着作文本去请教老师。
老师告诉他: “我要你们写下自己实际的志愿,而不是虚无的幻想,你知道吗?”
小朋友据理力争:“可是,这真的是我的梦想啊!”
老师也坚持:“不,那不可能实现,我要你重写。”
小朋友不肯妥协:“我很清楚,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不愿意改掉我梦想的内容。”
小朋友不愿重写,而那篇作文也就得到了大大的一个“E”。
事隔三十年之后,这位老师带着一群小学生到一处风景优美的度假胜地旅行,他望见一名中年人向他走来。
这位中年人告诉他的老师,他正是当年那个作文不及格的小学生,如今,他拥有这片广阔的度假庄园,真的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老师望着这位庄园的主人,不禁感叹:
“三十年来为了我自己,不知道用成绩改掉了多少学生的梦想。而你,是唯一保留自己的梦想,没有被我改掉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虚无——
据理力争——
(2)短文题目中的“偷”指;“梦”指,文中小朋友的“梦”是:。
(3)老师给小朋友的作文打了个“E”,根据你的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评价?老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
(4)请你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课文回放。
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他没有对我说一句话。他什么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有这一项工作。
终于,他大功告成似的松了一口气,放下小刀,把刚才的那块湿布给塑像轻轻盖上。那种小心翼翼的神情,宛如给亲爱的女儿披着披肩。
这时,他转过身来,看到了我,吃了一惊。他非常过意不去地说:“对不起,先生。我简直把你给忘记了,但是……”我十分感激地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1)“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这句话,能不能改为“如此继续了一个多小时”?为什么?
(2)说说你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
(3)“我”为什么十分“感激”?
课外阅读。
踏青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在这美好的春日里,我们决定去峰峦秀丽的崂山去赏花。
刚走出车门,顿时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花香混合着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一路颠簸而感到的疲惫霎时缓解了许多。远处,杏树樱桃树争相开放,好似一幅丹青水墨,大地被渲染得生机勃勃。凝眸观赏,淡淡的粉红色花瓣中掩映着淡黄色的花蕊。有的花朵含苞待放,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则落落大方地完全绽开,供大家欣赏。迎春花也不含乎,个个打起精神咧着嘴吹着小喇叭。迎春花、杏花、樱桃花一片接着一片,连绵不断,令人目不暇接,大饱眼福。
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美丽的地方。隔着车窗,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树林、山坡,啊,好一个美丽而又灿烂的地方,它带给我难忘的喜悦和快乐。
(1)“沁”字我们不认识,要用查字法,先查部,再查画。“沁”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渗入或透出;②头向下垂;③往水里放。在“沁人心脾”中应选择第种解释。
(2)画线句子中“霎时”表示时间很短,表示这样意思的词语还有、等。
(3)请用“”画出一个比喻句。这样写的好处是:。
(4)作者在崂山看到了哪几种花?
(5)我们“依依不舍”是因为。
(6)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