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关于钻石的对话》中阐述:“钻石的价格在波斯出现了大幅上涨,那么人们在英格兰也可以感受到其价格的上涨,因为世界上的大珠宝商都彼此熟识。”造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是
A.商业贸易发展使同盟伙伴关系普遍 | B.宗主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 |
C.地方性市场向统一性市场的整合 | D.钻石的价值随经济发展而被认知 |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A.军事准备不足 | B.政治经验短缺 |
C.思想理论肤浅 | D.经济基础薄弱 |
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后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
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 B.北平新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 D.中共“七大”召开 |
1924年,教育社会学家陈启天在《国家主义与国民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人人以为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不如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记述战事的教材太残酷,不如采用歌颂和平的教材较合人道;培养爱国思想的教材太危险,不如培养文化的教材可赞赏。”从材料可以得出( )
A.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 | B.军阀政府试图通过教材控制青年人的思想 |
C.巴黎和会淡化了国人的世界意识 | D.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
艾奇逊在致杜鲁门总统的信中曾写道:“我们应当记得,苏维埃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原则,尤其是经济方面和党组织方面,有相当的影响。”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所说的影响是( )
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 B.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组织中占优势 |
C.提出“耕者有其田” | D.推动国共党内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