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魏公叔痤病》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ó):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此 非 公 叔 之 悖 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叔痤对曰 ( ) 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 )
③秦果日以强( ) ④悖者之患(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 |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
翻译下列句子。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
《刻舟求剑》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编写的论文集。
给划线字注音。
买履()自度其足()吾忘持度()涉江()
遽契其舟()
附加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①相启沃③,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庶事:平常的故事。②启沃:竭诚开导﹑辅佐君王。在本文可译为“启发、影响”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恒于宫中养饲()(2)公乃释罪()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水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
C.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谨食之,时而献焉 |
D.始吾弗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B.“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
C.“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 |
D.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
读了全文,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愚公移山》,回答文后题目。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 ( ) (2)、甚矣,汝之不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语言简洁,但也生动。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______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