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愚公移山》,回答文后题目。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 ( ) (2)、甚矣,汝之不惠。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语言简洁,但也生动。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______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二)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哪两组相同:()()
A.遂以名楼 | B.下临江流 以实奇后厅临大池 |
C.富人于五所园也 | D.上倚河汉 |
园中无他奇人不得上
E.如螺蛳缠
长如艇子《于园》按照空间顺序有层次地介绍于园。阅读文章,按顺序将空格填写完整。(3
分)两文语言都优美而极具感染力,试选择赏析下面两句话中的一句。
⑴ 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登岳阳楼》,完成6-7题。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乾坤”是什么意思?句中的“浮”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为什么面对洞庭湖忍不住“凭轩涕泗流”?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4 分)
①世隶耕② 未尝识书具
③稍稍宾客其父④ 或以钱币乞之 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C.余闻之/也久。 |
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
我最想对他说:(2 分)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相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2 分)
①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你就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导入语吧!
我的开场白: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古文阅读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余 闻 之 也 久②非 复 吴 下 阿 蒙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父异()焉
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翻译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课文中“_________”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预示了他“泯然众人矣”的结局。(提示:用文中原句填空)
甲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选出正确的答案。()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
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
目的:乙文中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我们学习了《方仲永》和《孙权劝学》,比较仲永和吕蒙的不同遭遇和结局,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选自《孟子》)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谓其人曰(谓:)⑵今日病矣(病: )
⑶予助苗长矣(予:)⑷其子趋而往视之(趋:)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闵其苗之不长 | B.其子趋而往视之 |
C.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翻译下面的句子 。
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⑵苗则槁矣。写出几个含有“寡”字的四字成语(写得越多越好)。
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