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木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牛
牛,我很熟悉的。第一,我属牛。第二,我有个小铜牛,我非常喜欢它。
我10岁生日那天,爷爷对我说:“今天,你10岁了,我送你一件礼物。你属牛,又是黎明出生的,我想这牛如此早早出来,必定爱劳动。”说完,把一个金黄色的小铜牛送给了我。
小铜牛好看极了。它壮实的身骨,稳健的腿脚,尖利的犄角,灵巧的尾巴。爷爷说:“牛是踏踏实实苦干的动物,是从不喜欢偷懒的。”我越发对小铜牛感兴趣了,爱惜地用绸布包着,放在写字台上。
一天,我双手托着小铜牛。看着,看着,眼前不禁出现了一幅壮观的画面:手中的牛动起来,走在辽阔的田野里。它的身后是一望无垠的耕作了的土地。在它的身旁又出现了成千上万个同伴,向同一方向顽强地前进。望着这幅画面,使我联想到,为了四化,我们多么需要有牛这样的精神和意志啊!
(1)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拂晓—— 坚强——
一望无际——
(2) 从第三自然段爷爷的话中体会出牛有 的特点。从第四自然段作者的联想中体会出牛还有 的特点。
(4) 在文中用“ ”画出描写牛的静态的句子。
(5) 在文中用“ ”画出描写牛的动态的句子。
(6) 用“ ”画出文中一个联想的句子。
(7)本文记叙了牛的 特点以及联想,赞扬了牛的 精神。
填填想想把内容补充完整,再与原文比一比,谈谈自己的收获。
秋天的雨,有一盒()的颜料。它把()给了银杏树,把()给了枫树,()给了田野,()给了果树,()、()、()……给了菊花仙子。
课外类文阅读。
风筝的故事
在中国,风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最初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yuān),后来改用纸做,叫纸鸢。
风筝是用细竹扎骨架再糊上棉纸,着色而成。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有鱼、虫、禽、鸟图形等等。
最早用纸扎风筝的是我国五代时期的李邺(yè)。他在纸鸢上装上竹哨,风吹竹哨,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声音,因此有了风筝的称呼。
山东潍坊(wéi fāng)是著名的风筝之都。从1984年开始,那里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国际风筝节。那里有世界最大的风筝博物馆。最长的风筝是山东民间艺人杨同科制作的龙头蜈蚣,由350节“腰子”组成,全长320米;最小的风筝是我国微型风筝制作家夏振国精心扎制的,只有4厘米长的“纱燕”。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着色而成。( )
A.穿(衣)。 B.接触;挨上。 C.使附着在别的物体上。
②博物馆。( )
A.通晓。 B.多;丰富。 C.博取;取得。
(2)用“____”画出风筝名字的由来。
(3)风筝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_是风筝之都。最长的风筝是________制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小的风筝是____________扎制的____________。
(4)短文向我们介绍了( )。(多选)
A.风筝的历史
B.风筝的种类
C.风筝名字的由来
D.风筝之都
E.风筝是玩具
课内语段阅读。
我们去放风筝(zhēng zheng)。一个人用手(托 拖)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líng lín)空飞起,(渐渐 慢慢)高过树(梢 悄)了。牵线人(飞快 飞舞)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biān piān)翩飞(舞 午)着,我们(快活 快乐)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bèn bēn)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对的画“√”。
(2)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字或词。
(3)仿写词语。
例:一紧一松一______一______
一______一______一______一______
(4)这段文字共有____________句话。第_________________句话是写放风筝的经过。
(5)这段文字中共有两处使用引号,它们的作用是( )
A.引用的话或原文。
B.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C.表示否定或讽刺。
用心背背
村 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带着问题来读书。
课文围绕“风筝”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