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跋涉过连绵起伏的燕山,却从没有看见过桂林这样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呀,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哇,像翠屏,像芙蓉,像玉笋,重峦叠彩,绮丽清秀;桂林的山真险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它就会栽倒下来似的。
(1)这段话描写了桂林的“山”的特点,可用 、 、 三个字来概括。
(2)读文中画“ ”的句子,再照样子用带点的字写比喻句。
(3)作者在写桂林的山时,为什么要先写泰山和燕山?
阅读理解
我的故乡在广西,我爱故乡的漓江。
春天,原野上的春色,把漓江打扮得更美丽。绵绵细雨,增加了漓江的水量,催开了两岸鲜艳的野花。随着气候转暖,来漓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漓江像一条友谊的带子把祖国和世界人民连在一起。
夏天,漓江的水更清了。人们有的在江中游泳,有的在江中划船,有的玩水球,漓江洗去了人们的疲劳,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秋天,桂花开了,漓江两岸飘着醉人的桂花香。我们放学后,荡着小舟在漓江上游玩。那两岸的青峰分明地站在我们面前,同学们兴奋地抢着划桨。
冬天,漓江因为旱季到来水变浅了,但是那么清,山是那么绿。江畔的柑橘树已挂满了累累果实,人们开始紧张地收获。
漓江一年四季都很好。我喝漓江的水长大,一定要把漓江建设得更加美好。
(1)给短文加个恰当的题目。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3)用“//”讲短文分成三段,并写出第二段的段意。
第一段: “我”爱故乡的漓江。
第二段:
第三段:漓江美,“我”要把它建设得更美。
(4)文章中的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是按()顺序写的。
(5)哪个自然段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它抄写在下面。
阅读理解
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
从前,有一个卖草帽的人,每一天,他都很努力地卖草帽。有一天,他叫卖得十分疲劳,刚好路边有一棵大树,他就把草帽放下,做在树下打起盹来。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身旁的草帽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有很多猴子,每只猴子的头上,都有一顶草帽。他想到,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于是他赶紧把头上的草帽拿下来,丢在地上。猴子也学着他,将草帽纷纷扔在地上。卖草帽的人高高兴兴地拾起草帽,回家去了。回家后,他将这件奇特的事,告诉了他的儿子和孙子。
很多年以后,他的孙子继承了家业。有一天,他卖草帽的时候,也跟爷爷一样,因为疲劳在大树下睡找了,草帽也同样被猴子拿走了。孙子想到爷爷曾告诉他的办法,于是他脱下草帽,丢在地上。可奇怪的是,猴子竟然没有跟他做,还直瞪着他笑个不停。后来猴子捡起地上的草帽说开什么玩笑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
(1)在下面这些词中,选出四组近义词。
努力赶紧奇特仿照赶快奇怪勤奋
()——()()——()
()——()()——()
(2)你能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吗?
(3)很多年以后,他的孙子卖的草帽同样被猴子们抢走了,这时他再用爷爷曾经用过的方法为什么就不管用了呢?()
A、那时的猴子已经不愿意模仿人了。
B、那些猴子的爷爷也将自己的教训告诉了孙子。
C、聪明的猴子知道这个人在骗它们。
(4)这则小幽默告诉我们()
A、前辈的经验只能听,不能用。
B、前辈的经验可以用,但在用前应该动脑筋想一想,而不能生硬地照搬过来。
C、无论是谁做事都要动动脑筋。
(5)你能为那个卖草帽的人出个主意,帮他把草帽拿回来吗?
阅读课外文章,回答问题。
含羞草
韩丽丽,同学们叫她含羞草。
哥哥的算术成绩很少优秀,这次期中考试却得了九十分。试卷发下来,他回到家,进门就扬起卷子喊:“妈妈,看,我的算术得了九十分!”那样子像一个打胜仗回来的将军。 丽丽也背着书包回来了,妈妈问:“丽丽,你的算术多少分?”丽丽说:“和哥哥差不多。” 妈妈要过丽丽的试卷来看,只见试卷上写了一个大大红红的一百。妈妈笑着说:“呵,得了一百分还不好意思拿出来哩!“一句话说的丽丽羞红了脸,她还低着头,像棵含羞草。
丽丽也有缺点。有一次,老师在台上讲课,她眼睛望着窗外。老师说:“丽丽,注意力集中!” 丽丽从脸到脖子根都羞红了,马上专心听讲,再不走神了。
有一次下课后,音乐老师忘了把书本带走,丽丽拿了书本追上去说:“黄老师,你的书本忘了。” 班主任李老师迎面走过来听见了,说:“丽丽,对老师和长辈说话要用 您 。”
丽丽站住脚,羞红了脸,垂着头,弄着辫梢,低声回答:“是。”那样子就像一棵含羞草。从这以后,丽丽对长辈说话,总是客气地用“您”,再没有听她用过“你”。
渐渐地,同学们都喜爱地管丽丽叫“含羞草”。李老师说:“含羞草好,她不骄傲。一个懂得害羞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1)下面的句子是从哪方面描写人物的?请你认真分析,选择答案填进()里。 语言动作神态
①一句话说的丽丽羞红了脸,她低着头,像棵含羞草。()
②丽丽说:“和哥哥差不多。” ()
③他回到家,进门就扬起卷子喊:“妈妈,看,我的算术得了九十分。!”
④丽丽站住脚,羞红了脸,垂着头,弄着辫梢,低声回答:“是。” ()
(2)根据文章内容判断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受到夸奖,丽丽感到不好意思,她会害羞。()
B、丽丽姓“韩”,跟“含”字同音。()
C、遭到老师批评,丽丽会更害羞,从脸到脖子根都羞红了。()
阅读课外文章,回答问题。
观日出
看日出须早起。四点钟还不到,我就起身,沿着海边的大路,向着东山走去。我走得很快,不久,便爬上了山顶。
残(cán)云已经散尽了。几颗晨星在那晴朗的天空中,闪烁(shuò)着渐渐淡下去的光辉(huī)。东方的天空泛起了粉红色的霞(xiá)光。
天边的朝霞变浓变淡,粉红的颜色渐渐变为桔红,以后又变成鲜红了。而大海和天空也像起了火似的,通红一片。就在这时,在那水天融为一体的苍茫远方,一轮红日冉(rán)冉升起。
开始时,它升得很慢,只露出一个弧(hú)形的金边儿。但是,这金边儿很快地扩大着,扩大着,涌了上来。
到后来,就不是冉冉升起了,而是猛地一蹦就出了海面。于是那辽(liáo)阔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布满了耀(yào)眼的金光。
(1)全文有()个自然段,“天空泛起了粉红色的霞光”是在第 ()个自然段讲到的内容。
(2)请在文中找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浓——()慢——()
(3)联系上下文,给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选上的在上面打√)
露(露水看见显现)蹦(出跳照)
认真阅读《矛和盾的集合》,回答下面的问题。
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zhuō)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lǚ)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ǎn)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小洞()坦克
()轮子 ()履带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安全( )胜利( )进攻( )
(3)文中有不少用得好的词语,如:“左抵右挡”……
我要把它们写下来________
我还能另外写几个呢: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请用“_______”划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我还能仿写一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一想,再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矛能,不能。
盾能,不能。
坦克既能,又能。
(6)人们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你还知道哪些发明也是集合了某些事物的长处呢?可以写一写,也可以画一画。
()
(7)看了短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