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合众国)在邦联时期,国内经济濒临崩溃,债台高筑,人民的生活陷于困境,终于激起了谢斯起义;外部的英、法、西等国虎视眈眈,伺机侵犯年轻的共和国。”这一材料说明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公民的民主平等 | B.实践先进的政治理论 |
C.建立强大的世界帝国 | D.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政权 |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周的“秩序井然”,汉的“凝重”,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对应的制度是()
A.分封制 | B.郡县制 | C.宗法制 | D.行省制 |
我国学者在研究“全球化与第三世界”问题时,提出了下列不同观点。
学者 |
观点 |
出处 |
房宁 |
“利益损害说” |
《世界潮流中的国家利益》,载《北京青年报》1996年7月 |
俞可平 |
“机遇说” |
《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
吴易风 |
“有利有弊说” |
《全球化的二重性》,载《当代思潮》2000年第6期 |
这说明
A.只有“有利有弊说”具有合理性
B.研究视角不同会形成历史观点差异
C.时代不同会制约对历史真相的认识
D.研究者的身份会影响历史结论
下表摘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其变化趋势反映了
A.产业结构的调整 |
B.发展方式的改变 |
C.企业性质的变化 |
D.经济体制的变化 |
“会议坚信,本宣言和各项停止敌对行动协定中所规定的条款的实施,将使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从此能够完全独立自主地在国际和平大家庭中起他们的作用。”这次会议
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
C.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
D.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有学者对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每年数百个讨论的议题进行统计发现,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1945~1948年每年只有4~5个,而1949年便陡然增加到70个。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政局变化 | B.冷战重心东移 |
C.朝鲜半岛分裂 | D.意识形态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