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0分)请填写下列空白:
I.请写出支链只有一个乙基且式量最小的烷烃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在沥青中存在一系列结构相似的稠环芳香烃。这一系列化合物中的前三个同系物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1)芘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
(2)这一系列有机物的通式可用含x的代数式来表示(x为自然数1,2,3,4…),则该通式为_________。
(3)随着x值的增大,这一系列化合物含碳的质量分数的极限数值为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III.环蕃A(cyclophane)和超蕃B(superphane)是一种光电信息材料,都属于烃(B中氢原子未画出),它们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环蕃和超蕃互为同系物
B.环蕃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环蕃能与液溴、硝酸发生取代反应
D.超蕃的一氯取代物只有1种,二氯取代物有3种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困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水溶液),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1)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
(2)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酸碱中和反应的有个,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个,其中能“吃掉”盐酸的盐是,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属于非电解质的是(填写物质序号)。
(4)如果将盐酸换成氯气,它能沿着盐酸走出的路线“走出”这个迷宫吗?为什么?

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后得到的溶液呈色。用此溶液分别做如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几滴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属于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即制得Fe(OH)3胶体。
(3)取另一只小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 mL 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烧杯中的液体产生丁达尔效应。这个实验可以用来区别
(4)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HI溶液,边滴加边振荡,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最后溶液颜色加深,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③用稀盐酸代替稀HI溶液,能出现上述哪些相同的变化现象(写序号)。

在如下图所示的有关物质转化关系中,各物质均是我们中学化学所学的物质。C为一种黑色粉末,D为一种气体。

请根据框图中物质的转化关系及相关信息,用化学式填写下列空白:
(1)若F为可溶性碱,G为蓝色沉淀,则A为;D可能为
(2)若G为蓝色沉淀,H为难溶性盐,则I为
(3)若G、H都属于盐,且G为蓝色溶液,则I可能为;F可能为

以下是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对某些物质与水反应情况进行分类的分类图。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按要求填空:

(1)上述第一级分类标准(分成A、B组所依据)是
(2)C组物质为
(3)D组物质中,与水反应时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4)若E组和F组均有两种物质,则其分类依据是

在建国60周年阅兵仪式上,我国展示的歼10、歼11等新型飞机,大展国威,为我们的平安生活筑起了新的“万里长城”,新型武器中离不开新材料的使用。请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飞机机身材料(镁铝合金)经过抗氧化处理,能有效防止腐蚀
B.飞机中的导线外层可能由PVC材料制成
C.碳纤维材料可用于制造大型飞机通讯设备的外壳
D.飞机使用的机舱玻璃可由玻璃钢制成
(2)飞机上使用的某复合材料的基体是氮化硅陶瓷,增强体是SiO2纤维。
对该复合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复合材料性质很稳定,不会溶解在任何酸中
B.氮化硅的化学式为Si3N4
C.该复合材料耐高温,强度高,导电导热性好,不易老化,可用于制造精密电子仪器
D.该复合材料与玻璃钢性能相似
(3)无氧铜是用于制造飞机所需真空电子器件的重要材料,但是无氧铜含氧超标会造成真空电子构件不合格,这仍是国际上的技术难题。一般所说的铜中含氧,实际上指的是含有Cu2O。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份铜样品展开探究(已知:Cu2O与Cu均为红色固体,酸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Cu2O+2H=Cu+Cu2+H2O)。
甲同学取少量该红色试样溶于过量的稀硝酸;乙同学取少量该红色试样溶于过量的稀硫酸。甲、乙的实验中能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Cu2O的是。甲同学的实验现象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