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记棚民事 〔清〕梅曾亮 )
第①段中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本文前两段均用“余览(闻)其说而是之”作结,试分别概括“其说”内容。
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后两种观点各有优点,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观点能够平息棚民与“相告讦者”之间的冲突。
C.后观点能够避免开山所致损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前后观点都是作者认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作者对“棚民开山”有没有明确的观点?对此你如何评价?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计不知所出耳 顾:只是,不过
B.秦之遇将军,可谓矣。深:刻毒
C.今闻将军之首 购:重金征求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生活贫穷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夜缒出 伏尸
B.顾计不知出耳 君之知也
C.人之力而敝之 不如善遇之
D.遂私见樊於期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项伯杀人,臣

A.太子
B.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C.吾得事之
D.越国以鄙

把文中划线句子及课外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好星历谶记,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及相,共语移日,握手极欢。通因具言谶文事,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时守在长安,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通曰:“已自有度矣。”复备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
更始立,以通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从至长安,更拜为大将军,封西平王。更始使通持还镇荆州,通娶光武女弟伯姬,是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感通首创大谋,每优宠之。封通少子雄为召陵侯。每南阳,常遣使者以太牢祠通父冢。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选自《后汉书·李王列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初殊不意,未敢之当:认为适当
B.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期:约定
C.更始使通持还镇荆州节:节操
D.每南阳幸:驾临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此不乐为吏②期材官都试骑士日
B.①是宁平公主②征通卫尉
C.①及相,共语移日②特亲重
D.①复备言其计②通娶光武女弟伯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通在王莽为政时不愿为官,自免而归,就是因为平素听到李守所说的预言吉凶得失的话“刘氏复兴,李氏为辅”。
B.最初光武帝与李通相见之时,两人很有共同语言。但光武帝对李通并不完全信任,而且还对他心存戒备,这说明光武帝很谨慎。
C.李通能守能征。光武帝出征之时让他镇守京师,后来,他又率军攻打围剿汉中贼寇,并最终击溃了敌人的援军。
D.尽管光武帝对李通器重,优待有加,但在天下大略平定以后,李通还是以病为由,上书乞身告退,但没有被皇上接受。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
(3)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感通首创大谋,每优宠之。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
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
(节选自《荀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褒识量淹通,志怀沈静,美威仪,善谈笑,博览史传,七岁能属文。外祖梁司空袁昂爱之,谓宾客曰:“此儿当成吾宅相。”弱冠举秀才,除秘书郎、太子舍人。梁国子祭酒萧子云,褒之姑夫也,特善草隶。褒少以姻戚,去来其家,遂相模范,而名亚子云,并见重于时。梁元帝嗣位,褒有旧,召拜吏部尚书、右仆射,仍迁左丞,兼参掌。褒既名家,文学优赡,当时咸共推挹,故位望隆重,宠遇日甚。而愈自谦损,不以位矜物,时论称之。
初,元帝平侯景及禽武陵王纪后,以建邺凋残,时江陵殷盛,便欲安之。尝召群臣议之。镇军将军胡僧祐、御史中丞刘珏等曰:“建邺王气已尽,又荆南地有天子气,迁徙非宜。”元帝深以为然。褒性谨慎,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谏,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及魏征江陵,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诸军事。俄而元帝出降,褒遂与众俱出,见柱国于谨,甚礼之。褒曾作《燕歌》,妙尽塞北寒苦之状,元帝及诸文士并和之,而竞为凄切之辞。褒与刘珏、殷不害等数十人俱至长安,周文帝喜曰:“昔平吴之利,二陆而已。今定楚之功,群贤毕至,可谓过之矣。”又谓褒及王克曰:“吾即王氏甥也,卿等并吾之舅氏,当以亲戚为情,勿以去乡介意。”于是授褒及殷不害等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从容上席,资饩甚厚。褒等亦并荷恩眄,忘羁旅焉。
明帝即位,笃好文学,时褒与庾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帝每游宴,命褒赋诗谈论,恒在左右。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褒有器局,雅识政体,既累世在江东为宰辅,帝亦以此重之。建德以后,颇参朝议,凡大诏册,皆令褒具草。乘舆行幸,褒常侍从。寻出为宜州刺史,卒于位。 (节选自《北史·王褒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岁能文。 属:写
B.去来其家,遂模范。 相:互相
C.群贤毕至,可谓之矣。 过:超过
D.明帝即位,好文学。 笃:非常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后清闲,密谏。蒙故业,遗策。
B.而竞为凄切辞。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C.当以亲戚为情,勿去乡介意.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D.褒等亦并荷恩眄,忘羁旅。犹且从师而问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而愈自谦损,不以位矜物,时论称之。
(2)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
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王褒有哪些受人称赞的品质和才能,请根据全文概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