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褒识量淹通,志怀沈静,美威仪,善谈笑,博览史传,七岁能属文。外祖梁司空袁昂爱之,谓宾客曰:“此儿当成吾宅相。”弱冠举秀才,除秘书郎、太子舍人。梁国子祭酒萧子云,褒之姑夫也,特善草隶。褒少以姻戚,去来其家,遂相模范,而名亚子云,并见重于时。梁元帝嗣位,褒有旧,召拜吏部尚书、右仆射,仍迁左丞,兼参掌。褒既名家,文学优赡,当时咸共推挹,故位望隆重,宠遇日甚。而愈自谦损,不以位矜物,时论称之。
初,元帝平侯景及禽武陵王纪后,以建邺凋残,时江陵殷盛,便欲安之。尝召群臣议之。镇军将军胡僧祐、御史中丞刘珏等曰:“建邺王气已尽,又荆南地有天子气,迁徙非宜。”元帝深以为然。褒性谨慎,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谏,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及魏征江陵,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诸军事。俄而元帝出降,褒遂与众俱出,见柱国于谨,甚礼之。褒曾作《燕歌》,妙尽塞北寒苦之状,元帝及诸文士并和之,而竞为凄切之辞。褒与刘珏、殷不害等数十人俱至长安,周文帝喜曰:“昔平吴之利,二陆而已。今定楚之功,群贤毕至,可谓过之矣。”又谓褒及王克曰:“吾即王氏甥也,卿等并吾之舅氏,当以亲戚为情,勿以去乡介意。”于是授褒及殷不害等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从容上席,资饩甚厚。褒等亦并荷恩眄,忘羁旅焉。
明帝即位,笃好文学,时褒与庾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帝每游宴,命褒赋诗谈论,恒在左右。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褒有器局,雅识政体,既累世在江东为宰辅,帝亦以此重之。建德以后,颇参朝议,凡大诏册,皆令褒具草。乘舆行幸,褒常侍从。寻出为宜州刺史,卒于位。 (节选自《北史·王褒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岁能属文。 属:写 |
| B.去来其家,遂相模范。 相:互相 |
| C.群贤毕至,可谓过之矣。 过:超过 |
| D.明帝即位,笃好文学。 笃:非常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后因清闲,密谏。蒙故业,因遗策。 |
| B.而竞为凄切之辞。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C.当以亲戚为情,勿以去乡介意.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 D.褒等亦并荷恩眄,忘羁旅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而愈自谦损,不以位矜物,时论称之。
(2)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王褒有哪些受人称赞的品质和才能,请根据全文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奉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惠复举恭直言②,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吏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③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
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学法家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
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①膊赠: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②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③仁恕椽:官名。肥亲:人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赵憙慕其志慕:仰慕
B.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谢:推辞
C.雉方将雏雏:幼鸟
D.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望:责备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鲁恭“以德化为理”的一组是
①闭户讲诵,绝人闲事②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③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白责,辍耕相让④不以刚直为称
⑤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⑥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史。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椽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D.东州一带盗贼横行,鲁恭选拔任用官员为汉地博昌县太尉,其余盗贼就进行捕杀,最终平定了盗贼。

11.翻泽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1)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
译文:
(2)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
译文: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卻。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史:木诎①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②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毕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案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③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日:“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日:“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释:①诎(qū):说话笨拙。②已:通“以”。③窋(kū):同“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治行,吾将入相趣:通“促”,催促。
D.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务:追求。
C.从吏幸相国召案之案:考察。
D.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垂拱:垂衣拱手(治理天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木诎于文辞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B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 参辄饮以醇酒以勇气闻于诸侯
D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B.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
C.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D.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地位低下时与曹参关系很好,二人做了将相后有了隔阂,所以萧何一直到死也没有推荐曹参做自己的接班人。
B.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的大臣,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丞相,为求行事稳妥,一本萧何的做法,“萧规曹随”,大大增强了国力,受到百姓的称赞。
C.曹参担任丞相,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谨守职位,维持现状,墨守成规,遵守既定的法令制度,缺乏创新精神。
D.曹参主张“治道贵清静”,身为相国,整日整夜地喝酒,甚至和后园的官员一起饮酒唱歌,被惠帝当面谴责,回家后迁怒儿子曹窋,用竹板大了曹窋二百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卻。
(2)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3)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参考答案:
赵逵字庄叔,其先秦人,家于资州。逵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历代兴衰治乱之迹与当代名人巨公出处大节,根穷底究,尚友其人。绍兴二十年,类省奏名,明年对策,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时秦桧意有所属,而逵独帝意,桧不悦。即罢知举王暇,授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帝尝问桧:“赵逵安在?”桧以实对。久之,帝又问,除校书郎。逵单车赴阙,征税者希桧意,搜行囊皆书籍,才数金而已。既就职,未尝私谒,桧意愈恨。逵赓御制《芝草诗》有“皇心未敢宴安图”之句,桧见之怒曰:“逵犹以为未太平耶?”又谓逵曰:“馆中禄薄,能以家来乎?”逵曰:“亲老不能涉险远。”桧徐曰:“当以百金为助。”逵唯唯而已。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桧滋怒,欲挤之,未及而死。帝临哭桧还,即迁逵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帝如景灵宫,秘省起居惟逵一人。帝屡目逵,即日命引见上殿,帝迎谓曰:“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阻格,久不见卿。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诏充普安郡生府教授。逵奏:“言路久不通,乞广赐开纳,勿以微赋为间,庶几养成敢言之气。”帝嘉之。二十六年,迁著作郎,寻除起居郎。入谢,帝又曰:“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逵曰:“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丞相礼亦不敢阙。”又曰:“受陛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亦且不忍。”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以革旧弊,遂得王十朋、阎安中……逵以疾求外,帝命国医王继先视疾,不可为矣。卒年四十一。帝为之抆泪叹息。逵尝自谓:“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逵对独当帝意当:适合
B.亲老不能涉险远亲老:亲人和老人
C.逵不答,桧滋怒滋;更加
D.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抗折:抗拒、驳斥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侩以实对 ②能以家来乎
③当以百金为助 ④以此知卿不附权贵
⑤勿以微贱为间 ⑥尽公考阅,以革旧弊
⑦逵以疾求外
A.①③⑤ B.②④ C.⑤⑦ D.③④⑥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逵不附权贵的一组是()
①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②逵单车赴阙。③逵唯唯而已。
④讽逵往谢,逵不答。⑤帝为之抆泪叹息
A.①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赵逵读书能考察历代兴衰治乱事迹和当代名人贤士的行为节操,深人探讨研究,尊崇接近那些贤人。
B.赵逵中进士后因言论不合秦桧的心意而被罢免官职,后经皇帝询问才被任命为朝官,赴朝廷时,征税者迎合秦桧的心意搜查他的行囊。
C.赵逵在朝任官,秦桧既出言打击又想施惠拉拢,赵逵不为所动。秦桧死后,赵逵受皇帝信任升官。
D.赵逵直言奏告皇帝应广开言路使人敢言,后来他主管科举考试,能完全公正地考核察看考生,革除旧弊,选到了王十朋等人才。
王充①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②,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传③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节选自《论衡·订鬼篇》)
[注] ①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
②寝衽:卧床不起。衽,音rèn,卧席。
③传:这里指《吕览》。原文是:“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见无非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顺其理,诚乎牛也。”
1、上文提到的“传”即《吕览》,也被称为《》。
2、“庖丁解牛”这个典故本身要说明的道理是。文中举“伯乐相马”和“庖丁解牛”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
3、从上文内容看,标题“订鬼”的意思是()。
| A.对“鬼”加以研究 |
| B.就“鬼”进行讨论 |
| C.修正人们关于“鬼”的认识 |
| D.给“什么是鬼”下一个定义 |
4、在作者看来,“鬼”是如何产生的?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
南公①某文所书皆建昌②南城人。
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③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④终日不得被,始谢逆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⑤有之,今何靳⑥?”策曰:“然,有质钱而没⑦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⑧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南公:即吕南公,北宋学者。②建昌:郡名,今江西南昌一带。
③驵:音zǎng ,市场经纪人。④亢亢:指骡子的脊骨高。
⑤帑:音 tǎng,库房。⑥靳:吝啬。
⑦没:同“殁”,死。⑧畀:音bì,给予。
19、写出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得不可被鞍者(2)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3)有质钱而没者(4)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20、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 | B.自追及,告以不堪 |
| C.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 | D.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 |
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2)今以是何之?
22、陈策“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是为了。(用自己的话回答)
23、上文提到的三个人,他们身上共性的特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