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木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音乐老师悄悄地走过来,亲切地问他:“莫扎特,你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呀?”
“噢,那是……那是我自己作的……”他难为情地小声答道。
“哦!”老师惊奇地走近钢琴,打量着乐谱上歪歪斜斜的音符。曲子虽然写得很简单,但它确实是小莫扎特自己作的呀!于是,老师兴奋地弹起这支曲子。忽然,他停住了:“莫扎特,你这里错了!瞧,现在两只手正弹钢琴的两头,你这里有一个音符却需要在钢琴的中间同时弹出来,没有第三只手,怎么办呢?”
“有办法。”莫扎特爬上凳子,昂着头弹起来。弹到老师刚才指出的那个难弹的音符时,他忽然把头一低,“咚”的一声,他那稚嫩的小鼻子碰在琴键上,完成了“第三只手”的任务。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他的枪里只剩下了一颗子弹。( )
“莫扎特,你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呀?”( )
音乐老师悄悄地走过来。( )
他整天总是乐呵呵的。( )
春天到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
于是,老师兴奋地弹起这支曲子。( )
(2)想一想,当小莫扎特回答老师的问题时为什么会“难为情地”而且“小声地”呢?
(3)这篇故事我们学习完了,那你知道文中的“第三只手”指什么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进攻开始了,大炮在轰鸣。战士们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就要到达597.9高地的主峰了。突然,敌人一个火力点凶猛地射击起来。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东方升起了启明星,指导员看看表,已经四点多了。如果不快摧毁这个火力点,在黎明前就攻不下597.9高地的主峰,已经夺得的那些山头就会全部丢失。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指导员紧握着黄继光的手,说:“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两个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敌人发现他们了。无数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摧毁火力点的重任落在了黄继光一个人的肩上。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战士们赶紧冲上去,不料才冲到半路,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
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什么时候,接到上级什么命令?
。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向指导员请求摧毁敌人火力点的任务的?
。两次“站起来了”赞扬了黄继光什么精神?
。
按课文填空。
(1)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 )的枪弹压了回来。
(2)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射过来。
(3)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4)战士们像()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1)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洞开来。特务说是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2)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3)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1)第一段中说“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守望”一词有什么样的含义?文中说“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洞开来”,“急速地”又说明了什么?
。
(2)第二段中,江姐在遇到危险时又怎样的表现?表现了革命者怎样的精神品质?
。
(3)第三段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体现了讲解怎样的内心世界?
。
根据原文填空。
(1)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地梳着她的黑发。
(2)江姐习惯地用手()身上的灰尘,再()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似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风烟清寂的郊外,清凉山、扫叶楼、雨花台、莫愁湖是我同几个小伙伴每星期日步行游玩的地方。我记得当时的文章里有“拾石雨花,寻诗扫叶”的句子。湖山的清丽景色在我的童心里有着重要的地位。一种遥远的情思吸引着我,让我在森林里、在落日的晚霞里、在远寺的钟声里有所追寻。夜里,独自躺在床上,最爱听那远远的箫笛声,心中有一缕说不出的深切的凄凉的感觉,同说不出的幸福的感觉结合在一起,奇妙地搅动我的心。我仿佛和那窗外的月光、雾色融合为一体,漂浮在树林间,随着箫声、笛声远去……这时我的心最快乐。作者为什么提到“清凉山、扫叶楼、雨花台、莫愁湖”这些地方?
。文章里引用“拾石雨花,寻诗扫叶”的句子,有什么样的作用?
。“湖山的清丽”“落日的晚霞”“远寺的钟声”这些景物在作者的心里有怎样的地位?
。“最爱听那远远的箫笛声,心中有一缕说不出的深切的凄凉的感觉,同说不出的幸福的感觉结合在一起,奇妙地搅动我的心。”其中的两个“说不出”能删掉吗?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