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进攻开始了,大炮在轰鸣。战士们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就要到达597.9高地的主峰了。突然,敌人一个火力点凶猛地射击起来。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东方升起了启明星,指导员看看表,已经四点多了。如果不快摧毁这个火力点,在黎明前就攻不下597.9高地的主峰,已经夺得的那些山头就会全部丢失。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指导员紧握着黄继光的手,说:“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两个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敌人发现他们了。无数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摧毁火力点的重任落在了黄继光一个人的肩上。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战士们赶紧冲上去,不料才冲到半路,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
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什么时候,接到上级什么命令?
。
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向指导员请求摧毁敌人火力点的任务的?
。
两次“站起来了”赞扬了黄继光什么精神?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鲁迅小时候
鲁迅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的记忆力很好。人家念二三十遍才记得熟的东西,他念两三遍就能背了。他这样能背,老师就让他比别人多背一些,甚至曾经让他一本书一本书地背。他还是背出来了。当然,鲁迅读书不光凭自己的聪明伶俐,还依靠自己的勤奋。
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他怎样玩呢?第一,他喜欢种花。为了种花还专门买了一本怎样种花的书——《花镜》来看。他还专门在各种花旁插上竹签,写明花的名称,弄得津津有味。第二,他喜欢描画。那时候没有美术课,他自己买了一些宣纸,映在绣像小说上,把书上的人物、房屋等描下来,再订成一本一本的小册子。这对他以后在南京路矿学堂学画图很有帮助。
鲁迅小时候的学习和玩耍,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读书学习就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不动脑筋;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而要玩得有趣有益。
(1)在短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词写下来。
喜爱——()全神贯注——()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鲁迅小时候是一个的孩子。他不仅学习,还喜欢、
这些玩得有趣有益的活动。
(3)第二自然段有一句概括段意的话,找出来 ,再写下来。
(4)读了短文后,你会得到一个深刻的启示,请把这个启示写下来。
品读文段,按要求做题。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1)细读文段,想想之后填空。
这个文段共有句话,讲了层意思。一是说;二是说
(2)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
(3)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打比方的句子,这句话用比喻。
阅读《北京的香山》一文,回答问题
北京的香山有一片美丽的果树林。秋天,金色的梨果结得真多,一簇簇,数也数不清。满树的海棠,像开了一树金红的花把绿叶挤得都看不见了最惹人喜爱的是葡萄架下那一串串葡萄,深绿的、浅绿的、深紫的、淡紫的,还抹了一层淡淡的白霜。看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1)请在“”上标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2)请找出描写颜色的词写在括号里。
()()()()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讨厌() 少() 深 ——()丑陋 ——()
(4)短文写了、、这几种果树。
(5)我从文中“一簇簇 ”“数也数不清”体会到 。
(6)文中的句子写得很美,我能端正地摘抄一个喜欢的句子
我喜欢这句话的原因:
阅读《盘古开天地》片段,回答问题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南、西、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1)“辽阔”的“辽”字用音序法应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法查部,
“辽”字在字典表示(1)远;(2)朝代名。“辽阔”的“辽”应选。
(2)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画出来。
(3)细心读一读文段中的2、3句,然后按要求填写。(4+2分)
①按课文内容填空。
()的雷声()的花草树木
()的江河()的雨露
②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他的双眼变成了(和);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
(4)同学们,喜欢盘古吗?请用一、两句话来夸夸他。
(5)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相信你一定看了许多像《盘古开天地》这样有趣的故事,请把其中的两个故事名字或书名写下来。
《》、《》。
船底鱼
在辽阔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中小型的鱼——鱼印(yìn)。鱼印的体型长得苗条匀称。它行动敏捷,善于游泳,性格活泼,并具有吸附在大型的鲨鱼、海龟、鲸的腹部或船底的习惯。所以,人们称它为船底鱼。
鱼印吸附在物体上,在周游四海的过程中,遇上了饵(ěr)料丰富的海区或者见到它的“船主”——大型鲨鱼捕食时吃剩下来的一些残食,就悄悄地离开自己乘的“船”,去吃上一顿可口的美餐。然后,再寻找一条新“船”,继续前进。一旦找不到“船”,它便吸附在附近的礁石及其他固定的物体上,作短暂休息。这时,它的细长的尾巴,似海藻随海流飘动,以此引诱鱼类,待有良机,继续吸附上新“船”。鱼印在大海中乘船周游,不仅省力气,而且还靠着船只和鲨鱼等大型海洋动物的威力免受敌害侵袭,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1)写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前进——()短暂——()附近——()
(2)理解带点的字,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良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中乘船周游,一举两得,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鱼印乘的“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鱼印离开乘的“船”去吃一顿可口的美餐,这个“美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