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 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多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器等产品。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宠。
——摘编自霍勒死• 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
材料二  为了增加发电量,人们首先在既有的动力机——蒸汽机上下功夫。蒸汽机体积大而笨重,运转缓慢,不能满足要求,人们不得不进行新的探索。不久,各种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内燃机体积小,效率高。它的发明,不仅解决了发电量的问题,而且被应用到交通运输业上,使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请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内燃机“被应用到交通运输业上”的重要发明。这些重要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一些工业发展的城市和工矿区人口密集、物流量大,煤的燃烧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的环境问题不断发生。如1873、1880、1882、1891、1892年,英国伦敦多次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
——刘少康编著《环境与环境保护导论》
(3)材料三反映了英国伦敦出现了什么问题?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在发展经济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王强同学善于思考总结,复习完七年级下册历史后,他对部分问题进行了归纳,从以下他的历史笔记中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学习方法值得借鉴。请根据王强同学的部分笔记,回答以下问题
(1)制度创新篇
①科举制对西方近代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那么科举制正式创立于哪位皇帝时?对于古代选官这一方面,有何意义?
(2)和谐盛世篇
②唐太宗统治时,政治清明,名将名相辈出。其中人称“房谋杜断”的是谁?
③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3)民族关系篇
④南宋初年,金军南下,出现了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他多次火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请问岳飞抗金的“金”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⑤元末有人写诗道:“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这反映了汉族与哪个少数民族的融洽关系?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对外政策与经济发展"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
探究一 奇异的悲歌
明朝时期郑和曾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远航,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梁启超语)。
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外紧闭国门……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陷入更深的危机,清帝国终于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命运。
(1)"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现象与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实行的哪一对外政策有关?这一政策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什么严重危害?
探究二 奋进的乐章
1978-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简表

年份
项目
1978年
1992年
2002年
2010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 624
20 370
102 398
421 368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
1 826
7 073
28 762

(2)分析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行?
探究三 激荡的交响
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
--摘编自《国际商报》
(3)据材料回答我国政府为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4)综合上述探究,你如何认识"对外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中外历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切进步和发展都必须从思想观念的变革开始。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7世纪,在欧洲出现了意义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天主教教会一千多年来对欧洲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统治,淡化了神的主宰地位,强调人性的解放,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
(1)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写出文艺复兴的先驱及其代表作品。
材料二 17-18世纪,崇尚理性的西欧资产阶级不再满足于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进行反对封建的神学。他们需要更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摧毁封建制度,于是出现了一场新的思想文化运动。(2)据材料回答,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推崇什么思想?他们为什么需要这一"更强大的思想武器"?
材料三 这是一群激情荡漾的文人,这是一所海纳百川的学校,正是这群人和这所学校,在20世纪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的狂澜,也由此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很快在中国传播开来。
(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什么运动?这场运动高举是哪两面大旗?
(4) 综合上述材料,中外三次思想文化运动有何共同的历史作用?

在近现代史上,中美日三国的外交关系风云变幻,跌宕起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未获实利,随即将目光转向了东方,加快了同日本争夺远东和太平洋的步伐。在美国的发起下,1921-1922年间,美、英、法、日、意、中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国际会议。
(1)根据材料分析华盛顿会议上集中反映了哪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这次会议对中国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材料二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宣言。宣言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集合到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之下……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写出中美等国共同签署的宣言名称。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哪个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在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击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哪个军事集团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材料三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
材料四 右图为1972年2月6日的《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 Nixon's China Odyssey。画面表现了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表演。

(3)材料三、四反映中美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中美关系的改变对中日关系有何直接影响?
材料五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2012年1月16日在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上致辞说,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既是双方的共同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总之,这是一个中美相互激励的时代……太平洋之大、世界之广,足以包容崛起的中国与美国。
--阮宗泽《习近平访美:深化共识,同舟共济》
(4)综合上述材料,放眼未来,你设想中美日三国应构建一种怎样的外交关系?

2012年5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就黄岩岛事件表示,中方再次敦促菲律宾切实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停止一切挑衅。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史上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为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1)诗句涉及哪两位民族英雄?
材料二


(2) 图片中的历史人物都曾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历史人物
历 史 事 件
林则徐
销烟
邓世昌
黄海海战
左宗棠
收复

材料三 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我们用血写就了伟大的史诗!在这里,我们泄尽了敌人的底!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在残破的北关城墙插上了国旗!……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
--臧克家《红血洗过的战场》
(3)材料三描述的是哪次战役?此战役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四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为香港问题专程来中国访问。英国坚持过去的条约有效,并不想归还香港。邓小平在会谈中明确表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撒切尔夫人又提出以主权换治权即由英国继续管理香港等荒谬说法,均遭到邓小平的严正驳斥。
(4)邓小平在香港问题上坚决维护中国哪一根本利益?香港问题的解决是邓小平哪一创造性构想的成功运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