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家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舞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阶段(1949—)。
——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材料五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做出了怎样的描述?
(2)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②个阶段看法时,中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
(4)根据材料四,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
(5)材料五反映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哪些方面?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宪政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修正案(通称《权利法案》)的部分内容(如下表)
第一条修正案 |
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权利。 |
第二条修正案 |
纪律良好的民兵队伍,对于一个自由国家的安全实属必须;故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予以侵犯。 |
第三条修正案 |
任何兵士,在和平时期,未得屋主的许可,不得居住民房。 |
第四条修正案 |
人人具有保障人身、住所、文件及财物的安全,不受无理之搜索和拘捕的权利…… |
第五条修正案 |
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不给予公平赔偿,私有财产不得充作公用。 |
(据《美国历史文献选集》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权利法案》的核心内容和制定该法案的主要原因。与美国《权利法案》相比,英国《权利法案》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
材料二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2)材料二反映了孙中山的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主张集合了中外哪些精华?
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取消56个“衰败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30个小选区选举名额从2名减少到1名,并将空出的143个席位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据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
(1)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一中议席分配的变化。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不仅根本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而且对英国国内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战争不仅给了英国国内的民主潮流和进一步改革以极大的促进,而且国内各政治派别在外交政策上的激烈争论,促使英国的自由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1850年代末自由党的形成准备好了条件。(宋晓东《克里米亚战争与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的发展》)
(2)据图4指出克里米亚战争的地域特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克里米亚战争如何促进了俄国和英国的社会变革?
材料三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据《邓小平文选》第3卷)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邓小平观点的历史意义。
思想是时代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智者运动的兴起与雅典的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杨冬梅《智者运动的实质及时代精神》)
(1)指出智者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智者运动的兴起与雅典的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
材料二(如下表)
言论 |
人物 |
相关著作 |
共同的核心思想 |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
|||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责。 |
|||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
《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 |
(2)表中一些著名人物的言论出现于16~18世纪。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完成该表相关内容。
材料三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四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3)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这种变化的时代因素。
中产阶级是一个处于社会中间的阶层,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中世纪城镇出现以来,middle class (中产阶级)主要指财富占有和政治地位不成比例的工商业阶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middle class 变成一个职业概念,同特定职业的收入和生活方式相连,具体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白领)、政府官员以及知识分子等。
——肖瑛《不断演变的“中产阶级”概念》
材料二在(近)现代世界经济史上,搞工业化、现代化真能搞到“起飞”程度的,只有一个事例——他们都是由一个城市中产阶级领头搞起来的。西欧、北美带动于先,日本踵随于后。所以在一个中产阶级主政的国家,与生产发展并驾的则是衣食足(经济)、礼仪兴(教育文化),接着才有法治和民主。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中国以前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也觉今是而昨非,回头搞起了“个体户”来。什么是个体户呢?个体户就是“城市中产阶级”的细胞。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1)分析材料一中西欧中产阶级在14世纪以后越来越富有的原因。列举他们为改变“财富占有和政治地位不成比例”现状而进行斗争的历史事件。
(2)日本开始迈向现代化的标志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述中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3)中国“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的经济模式是什么?1978年后,促使中国中产阶级开始发展壮大的原因有哪些?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 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列举近代英美两国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件。分析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
(2)简述近代前期(1840—1919)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概述不利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
(3)列举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建立宪政颁布的主要法律文献。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