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解释加点的字词。
⑴选贤能,讲信修睦(       )       ⑵不独其子(     )
⑶矜、寡、、独(      )            ⑷盗窃乱而不作(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⑵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我们当今社会达到古人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没有?请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文阅读】
(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赵普传》)
(乙)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普少习吏事习:
(2)每归私第第:
(3)家人发箧视之发:
(4)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太祖常劝以读书以:用,拿 B.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而:表假设,如果
C.及小白立为桓公及:等到 D.鲍叔遂进管仲 遂:于是,就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
译文: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译文:
.从赵普举荐人才的事件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答: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宋太祖最初并不接受赵普对人才的举荐,齐桓公也曾囚禁管仲,不想任用他,但两位君王最终都接受建议,重用人才,在这一点上,均称得上明主。
B.甲文中的人才最终被太祖任用,乙文中的管仲得以辅佐桓公一匡天下,说明赵普和鲍叔牙都是善于发现并举荐人才的贤臣。
C.赵普举荐人才,不惧太祖盛怒,反复进谏;鲍叔牙举荐管仲,“以身下之”:均体现了两人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胸怀。
D.甲、乙两文在写举荐人才时,均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使人物在举手投足间本质尽显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0—13题。(共1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以其境过清()(2)不可名状()
.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两文各突出了水什么特点?
甲文:
乙文:
.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选文,回答10-13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的《出师表》)
【乙】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当退小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节选自欧阳修的《朋党论》)
【注释】①暂相党引以为朋:暂时互相勾结而成为朋党。朋:朋党,指因志趣相同或利益相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团。②退:排斥,排除。
.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尝:
(2)君子则不然然: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甲】【乙】两文中作者针对用人问题分别向君主提出了什么建议?请用原文回答。
.从画横线的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与欧阳修认定人才的标准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阅读古诗文,完成1~6题。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

指出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以"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

先帝不臣卑鄙

B.

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C.

伤先帝之明

D.

此臣所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

指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

在(哪里)

B.

先帝不以臣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C.

耕于南阳(身体弯曲)

D.

遂许先帝以驰(奔走效劳)

3.

指出下面句子主要停顿处标示有误的一项(

A. 直挂云帆/济沧海 B. 忽复/乘舟梦日边
C.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 奉命于/危难之间
4.

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6.

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和《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各写一个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19题。(共12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
(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kÚ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跂:踮起脚尖。⑤曳:拖,牵引。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解释下列短语。
(1)外见: 。(2)通其意:
(3)介鳞之属: 。(4)延颈而笑
(5)所行几许: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