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选自《出师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宜开张圣听 |
B.皆以美于徐公以光先帝遗德 |
C.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D.由此观之恢弘志士之气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翻译: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翻译: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邹忌和诸葛亮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他们想要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要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廷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 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雨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虎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遺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B.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夫保今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C.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余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D.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侏全/一身孰看/保全天下乎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道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
B.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诚意。
C.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
D.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与庞公志趣相投。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短文两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①古来共谈 |
共:共同 |
②高峰入云 |
入:耸入 |
B.①五色交辉 |
交:交相 |
②四时俱备 |
俱:都 |
C.①猿鸟乱鸣 |
乱:纷乱 |
②沉鳞竞跃 |
竞:争相,争着 |
D.①盖竹柏影也 |
盖:只是 |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但:大概 |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①
②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①,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②,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③。”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④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⑤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⑥官为长,不与吏让位⑦;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⑧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⑨,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解】
①行县:出行属县。②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③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④惠:恩惠。⑤听:偏听,偏信。⑤居官:担当的官职。⑦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⑧傅:推诿。④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
(纵:越过) |
B.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
(私:偏袒) |
C.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
(过:经过) |
D.辞不受令 |
(辞:言辞) |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送东阳马生序》) |
B.卷石底以出 |
(《小石潭记》) |
C.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 |
D.咨臣以当世之事 |
(《出师表》)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②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惩山北之塞 |
惩: |
②越明年 |
越: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他们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乙文富者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说明富者也是坚决反对贫者去南海的。
B.两文都强调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但两文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甲文叙事为主,理寓事中;乙文叙议结合,说理为主。
C.甲文写太行、王屋二山高大,乙文写西蜀距离南海遥远,都突出了困难之艰巨,从侧面衬托了人物形象。
D.愚公和贫僧勇于挑战,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伟大气魄。
(4)成语故事《南辕北辙》中想去楚国的驾车人也像愚公和贫僧那样执着,却没有达成所愿。请仔细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
注释: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濯去泥土 |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
B.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
C.既非昌阳之所能及 |
及郡下(《桃花源记》) |
D.置盆中 |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是
例:以石盆养之
A.两狼之并驱如故 |
(《狼》) |
B.已而之细柳军 |
(《周亚夫军细柳》) |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答谢中书书》) |
D.公与之乘 |
(《曹刿论战》) |
(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余 游 慈 湖 山 中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苍然于几案间
(5)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