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阳阳同学设计的“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过程。
(1)如图,为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阳阳将一张白纸B放在水平桌面上,将一个平面镜A垂直白纸放置,用激光手电贴着_____(选填“A”或“B”)照射,并记录下了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数如下表。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入射角 |
30° |
45° |
60° |
反射角 |
30° |
45° |
60° |
(2)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将平面镜换成了_______________,并取来了两个______________的蜡烛。在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变短,蜡烛的像与用来找像的蜡烛___________(选填“仍然重合”或“不再重合”),此时所成的像与物大小_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如图所示是研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电阻关系的实验装置。
(1)将两根不同的电阻丝串联起来主要目的是什么?
(2)小强发现课堂上老师用加热煤油的办法来比较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时,所用时间较长,回家后想用另一种方法来比较。请你帮他想出一种方法,并说明是如何比较导体发热多少的。
小华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时,连接了如下甲的电路,请你帮他分析这个电路中的问题。(1)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__ ___.
(2)甲图中电路连接有错误,请你找出来并在连接线上画“×”
(3)这样的连接错误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_ __可能会造成什么危害?_ __
(4)将乙图中L1、L2两只灯泡连接成并联电路,电流表测干路中的电流。如图是电流表测得的某次电流,则该电路中电流是_安(连接电路2分,读数1分)
(5)小华利用以上装置做“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实验,得到以下数据:
接法 |
灯泡L1电流(A) |
灯泡L2电流(A) |
总电流(A) |
串联 |
0.12 |
0.12 |
0.12 |
串联 |
0.18 |
0.18 |
0.18 |
并联 |
0.21 |
0.21 |
0.42 |
并联 |
0.22 |
0.26 |
0.48 |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是:_ __
(2)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是: _ __
在探究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被压缩的程度有关;
猜想二:弹性势能的大小是弹簧的材料有关.
为此,小明选用材料不同的两根弹簧A和B(长度和粗细相同),小球、木块和长刻度尺各一,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中,木块起始位置相同.最后得出以下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 |
使用的弹簧 |
被压缩后弹簧的长度/cm |
木块移动的距离 |
① |
弹簧A |
5 |
S1 |
② |
弹簧A |
8 |
S2 |
③ |
弹簧B |
5 |
S3 |
④ |
弹簧B |
8 |
S4 |
(1)由于弹性势能的大小不便用仪器测量,本实验把弹性势能的大小转换为测量木块移动的距离,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下列实验中用到此方法的是 _ __(填序号).
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②探究“温度的测量中用液面的升降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请将探究猜想一的方案补充完整.
①将弹簧A、小球、木块按如图安装好;
②压缩弹簧,使其长度为5cm.放手后,小球被弹出,推动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S1;
③压缩弹簧,使其长度为_ __ cm.放手后,小球被弹出,推动木块移动 _ __.
④比较分析实验数据_ __ 和,得出结论.
(3)弹簧将小球弹开的过程中,是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成小球的_ __能.
(4)为了探究猜想二,可选用试验次数②和_ __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若_ __,说明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下面是某同学做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斜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实验。
斜面与水平面夹角 |
小车的重力G/N |
斜面的粗糙程度h/m |
斜面的高度F/N |
沿斜面拉力F/N |
斜面长S/m |
有用功W有/J |
总功 W总/J |
机械效率% |
20° |
2 |
玻璃面 |
0.1 |
0.6 |
0.5 |
0.2 |
0.3 |
67 |
30° |
2 |
玻璃面 |
0.2 |
1.1 |
0.5 |
0.4 |
0.55 |
73 |
45° |
2 |
玻璃面 |
0.35 |
1.8 |
0.5 |
① |
② |
③ |
45° |
2 |
棉布面 |
0.35 |
2.0 |
0.5 |
0.7 |
1.0 |
70 |
(1)在实验过程中,应沿斜面向上拉动木块,使其做 _ __运动。
(2)请将上表中空格补充完整.
(3)请你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得出要探究的实验结论:
结论一: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二: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如图所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 ____ (选填“大”或“小”) 。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______ ___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