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实验目的.(a、b为弹簧夹,加热及固定装置已略去)

(1)验证碳、硅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①实验操作:连接仪器、______、加入药品,打开a关闭b,滴入浓硫酸,加热.
②铜与浓硫酸反应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③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2)验证 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①打开b,关闭a.能验证SO2具有氧化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②若大量二氧化硫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BaCl2溶液中无沉淀现象,将其分成两份,分别低价下列溶液,将产生的沉淀的化学式填入下表相应位置。

滴加的溶液
氯水
氨水
沉淀的化学式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学生欲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时,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请填写下列空白:
(1)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的氢氧化钠溶液时,左手握酸式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直到加入一滴盐酸后,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并为止。
(2)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所测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值偏低的是

A.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就直接注入标准盐酸
B.滴定前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未干燥
C.酸式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读取盐酸体积时,开始仰视读数,滴定结束后俯视读数

(3)某学生根据3次实验分别记录有关数据如表:

依据上表数据列式计算该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某铜矿石中铜元素含量较低,且含有铁、镁、钙等杂质。某小组在实验室中用浸出-萃取法制备硫酸铜:

(1)操作Ⅰ为________。操作Ⅱ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________。
(2)操作Ⅱ、操作Ⅲ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富集铜元素。
(3)小组成员利用CuSO4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反应,制备环保型木材防腐剂Cu2(OH)2CO3悬浊液。多次实验发现所得蓝色悬浊液颜色略有差异,查阅资料表明,可能由于条件控制不同使其中混有较多Cu(OH)2或Cu4(OH)6SO4
已知Cu(OH)2、Cu2(OH)2CO3,Cu4(OH)6SO4均难溶于水,可溶于酸;分解温度依次为80 ℃、200 ℃、300 ℃。
设计实验检验悬浊液成分,完成表中内容。
限选试剂:2 mol·L1盐酸、1 mol·L1 H2SO4、0.1 mol·L1 NaOH溶液、0.1 mol·L1 BaCl2溶液、蒸馏水。仪器和用品自选。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取少量悬浊液,过滤,充分洗涤后,取滤渣于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说明悬浊液中混有Cu4(OH)6SO4
步骤2:另取少量悬浊液于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说明悬浊液中混有Cu(OH)2


(4)上述实验需要100 mL 0.5 mol·L1的CuSO4溶液,配制时需称取________g CuSO4·5H2O(相对分子质量:250)。

某化学小组在学习元素周期律知识后,对教材中Cl2将Fe2氧化成Fe3的实验进一步思考,并提出问题:Cl2能将Fe2氧化成Fe3,那么Br2和I2能否将Fe2氧化成Fe3
环节一:理论推测。
部分同学认为Br2和I2都能将Fe2氧化成Fe3,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分同学认为Br2和I2都不能将Fe2氧化成Fe3。还有同学认为Br2能将
Fe2氧化成Fe3,而I2不能,依据是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环节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向大试管中加入适量铁粉,加入10 mL稀盐酸,振荡试管,充分反应后,铁粉有剩余,取上层清液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1:

试管
操作
现象

先向试管中加入2 mL新制的FeCl2溶液,再向试管中滴加少量红棕色的溴水,振荡试管
溶液为黄色

先向试管中加入2 mL新制的FeCl2溶液,再向试管中滴加少量棕黄色的碘水,振荡试管
溶液为黄色


环节三: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解释。
(1)甲同学认为试管①中的现象说明溴水能将Fe2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同学认为应该补做实验,才能得出甲同学的结论。请你帮助乙同学完成实验:
实验2:

操作
现象



(2)该小组同学对试管②中所得的溶液呈黄色的原因展开讨论,并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1:碘水与FeCl2溶液不反应,黄色是碘水稀释后的颜色。
假设2.________________。
实验3:进行实验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操作
现象
向试管②所得的溶液中继续加入0.5 mL CCl4,充分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取出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
静置后,上层溶液几乎无色,下层溶液为紫色;取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溶液呈浅红色


丙同学认为实验3的现象可以说明假设2成立,丁同学认为不严谨,于是设计了实验4继续探究。
实验4:

操作
现象
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新制的FeCl2溶液,滴加0.5 mL碘水后,再加入0.5 mL乙酸乙酯,充分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取出下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
静置后,上层溶液为紫色,下层溶液几乎无色;取下层溶液,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后,溶液没有呈浅红色


你认为实验4中加入乙酸乙酯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同学根据实验4的现象得出结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碘水与FeCl2溶液反应的程度很小。
(3)Cl2、Br2、I2氧化Fe2的能力逐渐减弱,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研究小组欲探究SO2的化学性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在B中检验SO2的氧化性,则B中所盛试剂可为________。
(2)在C中装FeCl3溶液,检验SO2的还原性,则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D中装新制漂白粉浓溶液。通入SO2一段时间后,D中出现了大量白色沉淀。同学们对白色沉淀成分进行了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限选的仪器和试剂:过滤装置、试管、滴管、带导管的单孔塞、蒸馏水、0.5 mol·L1盐酸、0.5 mol·L1H2SO4溶液、0.5 mol·L1BaCl2溶液、品红溶液、新制澄清石灰水。
(ⅰ)假设一:该白色沉淀为CaSO3
假设二:该白色沉淀为________;
假设三:该白色沉淀为上述两种物质的混合物。
(ⅱ)基于假设一,填写下表: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
将D中沉淀过滤,洗涤干净备用

用另一干净试管取少量沉淀样品,加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若假设二成立,试写出生成该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中用铜粉(含铁粉5%以上)制取胆矾(CuSO4·5H2O)并检验其纯度,限选试剂:3 mol·L1H2SO4溶液、浓硝酸、3%H2O2溶液、0.2 mol·L1NaOH溶液、20% KSCN溶液、BaCl2溶液。有关物质溶解度如下表(单位g/100 g H2O):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CuSO4
14.3
20.7
28.5
40.0
55.0
75.4
Cu(NO3)2
81.8
124.8
163.1
181.8
207.8
247.3


(1)完成制取胆矾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
步骤1:除铁。将铜粉置于烧杯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溶解。将步骤1得到的铜粉置于烧杯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3:结晶。将步骤2所得溶液蒸发浓缩至液面有晶膜出现,冷却至室温,过滤得粗产品


(2)完成步骤1后,检验铜粉中的铁是否除尽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
(3)若胆矾中含有少量Cu(NO3)2·3H2O,测定其中CuSO4·5H2O的含量,实验步骤如下:称量胆矾样品的质量为m1,加水溶解,滴加足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烘干、冷却,称得其质量为m2。样品中CuSO4·5H2O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列出算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