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题目。(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9分,共15分)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苏轼
黄州山水清远,土风醇厚。其民寡求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州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21*cnjy*com
【注释】①韩魏公,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著。②圭,一种玉器。③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朴而不陋:浅陋
B.魏公黄四十余年去:离开
C.天之所以斯民遗:给予
D.瓦石草木其光泽矣被:覆盖

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民寡求不争/朝济夕设版焉 B.有宿昔契/亦犹今视昔
C.魏公家艰/又申之揽茝 D.民自知之/贵贱情

下列各选项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吾元之也”充分表现出黄人因元之曾为官黄州的自豪之情以及对元之的亲切喜爱之感。
B.文章第二段叙写王元之,主要是用他的德政来衬托韩魏公的品行:虽然韩魏公未曾在此为官,但其醇厚闲静的品性依然感染黄州人士。
C.第三段中“则亦黄人也”一句既写苏轼对黄州风土人情的喜爱,也有谪居黄州多年,且年已渐老而无所成就的悲苦之情。
D.首尾两端均用一“思”字,有韩魏公对黄州百姓的思念,有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念,两种“思”互为影响,使高尚之士,淳善之乡相得益彰。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
(2)民怀之不忘也固宜。
(3)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觚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成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日:“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日:“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日:“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日敬。 (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日:“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方,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 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觚: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成私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止奸吏务:致力。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伯父让之所鞠②身死国灭,天下笑。
B.①夸诸戎狄,终月而罢②还军霸上,以待将军来
C.①成私哂其矫饰②犹且从师而问
D.①太宗纳其言,召百僚谓曰②府吏闻此变,求暂假归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A.①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②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①凡所陈奏……矩辄以闻②但陛下以物试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①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②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①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②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入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5分)
初,邓艾之死,人皆冤之,而朝廷无为之辨者。及帝即位,议郎敦煌段灼上疏曰:“邓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三族之诛。艾性刚急,矜功伐善,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臣窃以为艾本屯田掌犊人,宠位已极,功名已成,七十老公,复何所求!正以刘禅初降,远郡未附,矫令承制,权安社稷。钟会有悖逆之心。畏艾威名,因其疑似,构成其事。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诚自知奉见先帝,必无当死之理也。会受诛之后,艾官属将吏,愚戆相聚,自共追艾,破坏槛车,解其囚执。艾在困地,狼狈失据,未尝与腹心之人有平素之谋,独受腹背之诛,岂不哀哉!陛下龙兴,阐弘大度,谓可听艾归葬旧墓,还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继封其后,使艾阖棺定谥,死无所恨,则天下徇名之士,思立功之臣,必投汤火,乐为陛下死矣!”帝善其言而未能从。会帝问给事中樊建以诸葛亮之治蜀,曰:“吾独不得如亮者而臣之乎?”建稽首曰:“陛下知邓艾之冤而不能直,虽得亮,得无如冯唐之言乎!”帝笑曰:“卿言起我意。”乃以艾孙朗为郎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反逆之名 荷:背负
B.矜功伐善 伐:夸耀
C.权安社稷 权:暂且
D.必无当死之理也 当:应当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邓艾之死,人皆冤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七十老公,复何所求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谓可听艾归葬旧墓,还其田宅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以平蜀之功继封其后 皆以美于徐公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邓艾是冤枉的一组是
①矫令承制 ②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 ③艾在困地,狼狈失据,未尝与腹心之人有平素之谋 ④帝善其言而未能从 ⑤朝廷无为之辨者 ⑥本屯田掌犊人,宠位已极,功名已成,七十老公,复何所求

A.②③ B.①② C.③⑤ D.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情怀刚直、急躁,爱夸耀功劳,不能协调与同事的关系,因此朝廷上人们明知他是冤枉的,却没有人替他申辩。
B.刘禅刚投降的时候,怕边疆不服,就下了一道诏书要求都服从邓艾的管理。
C.钟会和邓艾都想造反,却让邓艾一个人承受他们双方应该承担的责任。
D.议郎敦煌人段灼的上疏终于打动皇帝,为邓艾平反。

翻译下列句子。
⑴吾独不得如亮者而臣之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次:驻扎
B.可烧而走也 走:逃跑
C.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轻锐:轻装精锐
D.引军北还 北:北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裹以帷幕,上建旌旗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B.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C.顷之,烟炎张天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D.进,与操遇于赤壁 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与操遇于赤壁”略写进军过程,交代决战地点。
B.“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反映了曹军的骄傲情绪以及由此产生的麻痹心态。
C.“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略写初战,交代两军方位,为下文“东南风急”,风助火威作铺垫。
D.“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这些话都证实了诸葛亮的预言是正确,从一定侧面说明了曹操失败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然长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汉书·袁盎晁错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其辩得太子
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B.①错所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②后擅权,多所变
C.①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
②书十上,孝文不听
D.①孝文帝时,天下无《尚书》者

②不效则臣之罪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①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
②故列叙时人,录其
C.①其辩得幸太子
②吴楚七国果反,诛错为名
D.①臣恐天下之士噤口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报府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为人严肃刻薄,不近人情,但是他能言善辩,才能出众,足智多谋,深得孝文帝太子及景帝的赏识和宠幸。
B.晁错极力主张借诸侯的罪过来削弱它们的土地,收取他们四边的郡城,只有这样才能尊崇天子的地位,国家才会安定。
C.晁错的改革遭到了诸侯们的反对,晁错的父亲急忙从颍川赶来劝说他,晁错不为所动,父亲饮药自尽。不久,晁错也被斩于东市。
D.晁错死后,邓公作为抗击吴楚叛军的将领,向景帝谈及他对诛杀晁错的看法,他认为处死晁错其实是替诸侯报了仇。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司马迁和班固评述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吴楚发动叛乱之后,晁错并不急于匡救国家之难,却想着公报私仇。
B.班固认为晁错进行改革是为国家长远计,而没有看到改革给自身带来的危害。
C.司马迁认为晁错当权后变更国家原有的制度,不计个人得失,是难能可贵的。
D.班固认为晁错虽然没能终其天年,但其忠心可鉴,为后代人所同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沛公起厕如:动词,“去”“上”。
B.沛公则车骑置:放弃。
C.从郦山下,芷阳间行道:道路。
D.闻大王有意督之过:动词,责备。

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沛公不胜杯杓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翻译下列语句。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