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作者在这里强调广种树木的作用在于 ( )
| A.能够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百姓生活 |
| B.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 C.能够防止自然灾害,解决衣食问题 |
| D.比种粮食成本低,经济效益也会更好 |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最有可能的是()
| A.汉代江南地区 | B.唐代关中地区 |
| C.宋代太湖地区 | D.明代苏杭地区 |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以旨意)。”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
| A.丞相权力的削弱 |
| B.君主权威的强化 |
|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
| D.古代礼仪制度的完善 |
《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
|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
|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
|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主要地位。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是( )
| A.古籍文献中关于“铁”的记载 |
| B.《史记》等史学著作记载流传的故事 |
| C.战国时期的历史遗迹中出土的铁农具远远多于其他材质农具 |
| D.当代学者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的验证 |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
|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
|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
|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