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①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荐:频仍,屡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可胜道也哉尽 |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 |
C.既而弥月不雨整 |
D.以属客而告之曰叮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
B.其孰能讥之乎其声呜呜然 |
C.丁卯大雨,三日乃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D.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
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
B.《游褒禅山记》选文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体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
C.《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
D.《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①,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问:“王安得此疾也?”王曰:“我食寒菹而得蛭,念谴之而不行其罪,是废法而威不立也;谴而行诛,则庖厨监食者法皆当死,心又不忍也。吾恐左右见之也,因遂吞之。”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为伤。”是夕也,蛭出,久患心腹之积皆愈。故天之亲德也,可谓不察乎!曰:此虚言也。
案惠王之吞蛭,不肖之主也。何则?一国之君,专擅赏罚;而赦,人君所为也。惠王通谴菹中何故有蛭,庖厨监食皆当伏法。然能终不以饮食行诛于人,赦而不罪,惠莫大焉。庖厨罪觉而不诛,自新而改后。惠王赦细而活微,身安不病。今则不然,强食害己之物,使监食之臣不闻其过,失御下之威,无御非之心,不肖也。
楚相孙叔敖为儿之时,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对其母泣。母问其故,对曰:“我闻见两头蛇死。向者出见两头蛇,恐去母死,是以泣也。”其母曰:“今蛇何在?”对曰:“我恐后人见之,即杀而埋之。”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必报之。汝必不死,天必报汝。”叔敖竟不死,遂为楚相。埋一蛇,获二佑,天报善明矣。曰:此虚言矣。
齐孟尝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其父田婴让其母曰:“何故举之?”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何也?”婴曰:“五月子长与户②同,杀其父母。”曰:“人命在天乎?在户乎?如在天,君何忧也;如在户,则宜高其户耳,谁能及之者!”后文长与一户同,而婴不死。是则五月举子之忌,无效验也。
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埋蛇恶人复见,叔敖贤也。贤者之行,岂徒埋蛇一事哉?禀天善性,动有贤行。贤行之人,宜见吉物,无为乃见杀人之蛇。岂叔敖未见蛇之时有恶,天欲杀之,见其埋蛇,除其过,天活之哉?石生而坚,兰生而香。如谓叔敖之贤在埋蛇之时,则非生而禀之也。
(选自王充《论衡·福虚篇》,有删改)
【注】①菹(zū),酸菜;蛭,蚂蟥。②户,门。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案惠王之吞蛭,不肖之主也案:考察 |
B.吾闻有阴德者,天必报之报:报复 |
C.何故举之?举:养育,抚育 |
D.是则五月举子之忌,无效验也效:验证,证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赦,人君所为也②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
B.①今蛇何在?②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
C.①齐孟尝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D.①无为乃见杀人之蛇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下列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
B.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
C.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
D.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惠王吞蛭而生腹疾,令尹认为楚王此仁德之举会得到上天的体恤。后来楚王果然痊愈,似乎印证了行善可得天福佑。 |
B.作者深刻剖析了楚王吞蛭之举,认为他既不能纠人之错,又不能树立威信,实是不肖之主,从而否定了他病愈是“天之亲德”的说法。 |
C.作者引用五月举子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孙叔敖因埋蛇之举而得到上天庇佑的说法是虚妄的。 |
D.作者认为孙叔敖埋蛇之举固然说明他是贤能之人,但贤者所见应是吉祥之物,所以他见到杀人之蛇说明他本性为恶。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
(2)然能终不以饮食行诛于人,赦而不罪,惠莫大焉。
(3)如在天,君何忧也;如在户,则宜高其户耳,谁能及之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争臣论(节选)
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大臣闻而荐之,天予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愈应之曰: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日厂冒之刺兴。今阳予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日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日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予以为得其言,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
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予过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死而后已。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注】①争臣,也叫谏官,唐代谏官有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谏议人夫。刚城与作者同朝为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广而闻多闻:见闻,见识 |
B.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刺:指责 |
C.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嘉:嘉许,称赞 |
D.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过:超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臣闻而荐之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
B.非阳子之所宜行也某所,而母立于兹 |
C.且阳子之不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D.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于共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止确的一项是
A.而术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火/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
B.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火/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
C.而未尝一言/及丁政视政之得火/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
D.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阳城任职时间不短,对天下朝政的得失也很熟悉,并且受到皇帝的恩宠,却未曾说过一句涉及朝政的话。 |
B.韩愈认为有进言责任的人,该进言而不言语,与不用他的进言而不离开,没有一样是值得肯定的。 |
C.有人说阳城虽有谏诤而外人并不知,是因为阳城认为臣子不应该通过揭示君主的过错而得到名望,韩愈对此给予理解肯定。 |
D.在本文中韩愈以三问三答的形式,对阳城其人其事进行真截了当的批评,阐明了他的“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的主张。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2)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段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水的北面 |
B.舟车冠盖之冲冲:行驶 |
C.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退:谦让 |
D.盖其先君子之泽也泽:遗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B.①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②其孰能讥之乎 |
C.①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D.①以与其子孙游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全都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
①陂田苍莽,行者倦厌②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③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④果蔬可以饱邻里
⑤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宾客⑥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A.②③⑤ | B.①②④ | C.③④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借事议理,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
B.文章开头详细地描述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
C.苏轼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
D.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 |
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②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文中三个“□”为考查而设)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相陈珪举孝廉举:推荐 |
B.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宥:宽容 |
C.太祖苦头风苦:痛苦 |
D.佗亦不强,索火烧之强:勉强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②乃多受其货□不加治
③辞□妻病,数乞期不反
A.①其②于③之 | B.①以②而③之 |
C.①其②而③以 | D.①以②且③于 |
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
B.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
C.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
D.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产生后悔之情。 |
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
C.华佗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退还财物走掉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
D.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曹操很生气,认为华佗不愿为自己根治头痛病,把他抓起来马上杀了。 |
根据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
②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2)在文章中找出两个表现华佗医术高明的例子。(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②,又敬不违,劳③而不怨。”(《论语•里仁》)
②(孟子)曰:“亲之过④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
[注]①几:委婉。②见志不从: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父母接受。③劳:忧愁。④过:过错。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