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历经动荡与冲突。如何制止暴力冲突,促进和平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围绕“合作与对抗”这一主题,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参与以下系列探究:(计9分)
探究一:【归类梳理】

时间背景
合作史实
一战前后
①三国同盟②三国协约③巴黎和会④华盛顿会议
二战前后
⑤世界反法西斯联盟⑥雅尔塔会议⑦欧盟

 
(1)该表格中的军事组织和国际会议分别有哪些?(请写出相应序号)。
(2)该表格实际上能反映出一战以来国际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
探究二:【问题质疑】
(3)你怎样理解以下疑问?

探究三:【反思总结】
(5)你认为20世纪以来世界暴力冲突不断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中国等亚洲国家强烈谴责这一举动。日本靖国神社供奉着14位被东京国际军事法庭裁定为甲级战犯以及250万战争死亡者的牌位,安倍晋三的做法使中日关系再次恶化。回顾中国近代历史,日本曾发动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19世纪末的甲午中日战争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的伤害。
请回答:
(1)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通过此不平等条约,我国的哪一岛屿被割占?
(2)在大规模的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暴行,请举一例证明。
(3)抗战以来取得的重大胜利是谁领导的什么战役?
(4)在抗战期间出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这次战役的名称是什么?战役的指挥者是谁?
(5)由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我们可以从得出什么血的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战国时期),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天人三策》
(1)材料一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该事件有何消极影响?“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么历史现象?
(2) 据材料二判断,董仲舒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哪一思想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其主要思想(核心思想)是什么?
(3)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学说采取的措施虽然不同,但其根本目的却是相同的。请说出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4)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社会的传统思想,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仍然发挥着积极影响。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儒家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颁布法令,……努力从事农业,耕种和纺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从事工商业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贵族没有军功,不能享受世袭特权;……集中小乡镇为县,设置县令、县丞管理,共三十一个县。……
(1)材料一是商鞅在哪国推行的改革措施?其中最受农民和士兵欢迎的是哪一项措施?对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哪一项措施?
【材料二】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2)结合材料二,说说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派别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是谁?
【材料三】《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孝公去世以后,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听到消息,立即逃跑。他找到一家小客店准备住宿。小店主不知他是商鞅,对他说:商鞅定下规矩,留住没有凭据的人,店主要受“连坐”的处罚。商鞅不得已,只好回到他的封地。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之刑而死。
(3)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及你自己的理解,说说如果这个小店主知道了商鞅的真实身份后,他会不会留住商鞅?简单说明理由。(2分。注意:不说明理由,不能得分。)
(4)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尸体前;商鞅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处以极刑。这些历史事实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一)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历史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产物。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居住图一、图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请说明出现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原因。
(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事例
(2)先秦时期(即秦朝建立以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大自然作斗争,积极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治理水患就是改造自然的重要措施之一。请将远古时期和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水患的成功范例各举一例。
(三)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有和谐就有不和谐。试举出一个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事例。
(4)反思古人的做法与主张,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近代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仁人志士们为实现强国之梦不断汲取先进思想,不断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根据下列图片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该书体现了作者的什么主张?后来哪一派别实践了这一主张?
(2)材料二是谁的译著?请你推断他是哪一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 1分)这一派别领导的政治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 分)以其为指导思想的革命具有怎样的历史功绩?
(4)以材料四为主要阵地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高举的两面大旗是什么?
(5)材料一至材料四反映出近代前期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试概括这一历程的特点。
(6)上述材料中各阶级的探索结果怎样?给我们什么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