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这一世界级难题,由重庆率先解题。在2011年7月20日至21日召开的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会上,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重庆“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5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880.1
6000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

17532
3100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200
12000
单位GDP能耗降低
%
 
15
财政民生支出
%
50
60

注: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同步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圈翼”发展差距缩小到2∶1左右,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 (基尼系数是一个用来描述收入整体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认为,当它处于0.3-0.4时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
(1)读材料一谈谈重庆市提出上述目标的经济学依据。
材料二:为实现上述目标,重庆市提出了“共同富裕”的12项举措。其中有4条与农村农民有关,2条与国民收入分配、财产分配有关,2条与就业创业、控制通胀有关,2条与社会保障有关,还有2条有关户籍制度改革和公租房制度。
(2)请用经济常识完成下表

重庆“共富十二条”(部分)
经济分析
新增330万个就业岗位,发展微型企业15万个,个体工商户增加到150万个,有效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严格贯彻《劳动法》,维护劳动者正当权益,提高全社会就业质量。
解决就业的根本措施?

继续坚持“国进民也进”的原则,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国有资本收益的30%用于民生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以上。
从国民收入的分配角度谈谈如何才能实现“民富”?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双联动”,使全市220万困难群众生活随经济发展而提高,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依据?

 
材料三:重庆市委、市政府开创性地提出“共富十二条”, 而“共富十二条”出台的前前后后,离不开重庆政协人的大力助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正其说,“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之前、之中、之后,都离不开政协充分履行职能,都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特别是要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
(3)结合材料三,回答重庆市委市府为什么要组织调研,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个人品德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内话于心,外化于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地人民广播电台创新社会主义道德宣传模式,用广播剧的形式把当地道德模范的事迹故事化,精心打造了34部"道德模范广播剧",展现了道德模范的奉献精神,让人们在倾听中记住道德模范的故事,引导人们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道德模范广播剧"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不仅因为故事精彩,更因为那种源自道德的力量。
材料二:公务员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商家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你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热心搭把手……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每个人担负起一份道德责任,就会将社会的道德水准托起一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1)据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结合材料二,运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诠释个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意义。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1月至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等8部法律草案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这期间,共有19512人次在网上提出62315条意见,对草案的修改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不论是法律草案初审稿还是二审稿,都要向公众广泛征求意见,使公众有更多机会发表看法。
材料二: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1)据材料一,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的合理性。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道理。

发展高科技产业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2010-2013年A、B两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情况图
图:

材料二:表、是2013年A、B两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部分相关数据表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请你就如何促进A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地发展繁荣起来。
材料二:H省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措施:促进文化与旅游、工业、建筑、商贸、体育、休闲等行业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条;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企业活力;根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实施分类指导;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努力改变文化产业缺乏创意的状况。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习近平讲话对我国文艺发展的启示。
(2)结合材料二,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H省的做法蕴含的哲学道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4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宣布,实质性结束中澳自贸协定谈判。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0多个领域。中澳自贸协定谈判实现了全面、高质量和利益平衡的目标,协定的签署将实现两国经济优势互补和互利双赢,促进双边经贸关系深入发展。澳大利亚出口到中国的煤、铜、镍等矿产资源也将迎来关税的削减乃至取消。中国出口到澳大利亚的机电产品、工业制成品,也将在未来数年内迎来零关税时代,从而进一步拉动我国的出口。对中国的普通消费者而言,深受中国民众喜爱的澳大利亚乳制品、牛肉、海鲜、羊毛等商品,都有望因为自贸协定而迎来降价。
材料二:2003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和东盟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个别国家在南海岛屿问题上存在一定对立,但是中国与东盟多数国家彼此互有需要,关系是友好的;彼此同属于第三世界,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在经贸方面互利互惠,在环保和科技方面有很多双边交流合作,都希望在世界多极化中处于有利态势;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发展与东盟的友好外交关系。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中澳自由贸易区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简述我国会怎样处理与东盟的关系。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简要说明我国致力于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方法论依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