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对“苏联制度”的评价
| A.强调了工业化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影响 |
|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
| C.提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
| D.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
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 B.战时共产主义的作用 |
|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
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巍的售价仍然是1卢布。这种现象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D.新经济体制 |
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机械特色不同 | B.通讯工具不同 | C.主要动力不同 | D.交通工具不同 |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
|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
|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
下列对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一位普通女市民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假日逛商场,看时装表演 | B.通过“安居工程”住上了宽敞舒适的住房 |
| C.穿着草绿色的军装,骑着自行车去上班 | D.周末在家用移动电话和人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