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不断演变,对世纪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材料三 如图 不平衡的跷跷板
(1)如图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两大集团较量的结果是什么?
(2)材料二中“战争结束了”指的是哪次战争?“战争才刚刚开始”指的又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凯南“战争才刚刚开始”的论断是否得到证实,请用相关史实说明。
(3)“不平衡的跷跷板”反映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积极
意义?
秦汉时期,与少数民族交往频繁,对外交往活跃。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至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过秦论》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材料三:
材料四: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予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他说,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台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2分)举一实例说明。
(2) 根据材料三回答: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是谁?(2分)
(3)根据材料四,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丝绸之路在今天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以前,淮河以南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显富庶,整个南方已成为全国鱼盐杞梓及丝麻布帛的主要供应地,为了达到对江南富庶地的控制,也是出于对笙歌月夜的迷恋,曾久居江都的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集百万众,耗时六年,运河始咸,“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在奢靡极致的龙舟当中,隋炀帝对着沿河美景和经济繁华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这个令后人褒贬不一的帝王眼中,只看到了穷奢极欲,纸醉金迷,却没有看到歌舞升平下的潮流暗涌,一朝烽烟四起,两朝已然更迭。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分析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使用材料中的原句) 其中的”两朝已然更迭”是什么意思?
(2)阅读材料二、三,指出共同之处是什么?
(3)你认为材料二、三中哪一则材料的评价更恰当?为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和你的理解,谈谈你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秦始皇开创了什么政治制度?
(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什么问题?(1分)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材料二
(3)材料二中,西汉疆域比秦朝疆域多了什么地区?西汉对其管辖的标志是什么?
(4)秦皇汉武被人相提并论,你认为他们共同的伟大政治功绩是什么?
下列两段材料是关于日本再次修订教科书的资料:(4+4+2=10分)
材料一日本在1997年使用中的5种教科书记述有日本军队在中国北方地区为消灭抗日势力而实行“三光政策”(日语为“三光作战”,即烧光、杀光、抢光),新版教科书记述有关内容的则只有一种。
材料二关于南京大屠杀,1997年版教科书的记述是“占领了首都南京,据说当时杀害了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约20万中国人”。新版教科书则有4种把被杀害人数改为“大量”,其中有两种新版教科书把“南京大屠杀”改为“南京事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三光政策”发生在哪场战争中?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取得重大胜利的是哪次战役?
(2)材料二中提到了南京大屠杀,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于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举行,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何年何月?屠杀无辜军民多少?(2分)
(3)假如你是中国的外交官,对日本修订教科书等美化侵略的行径,将如何面对?
材料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4+4+4+2=18分)
材料一:……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并为此而做出了种种努力,全系由民族生存。设使内战扩大,张、杨长期禁锢蒋氏,则事变的进展徒然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
──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
材料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之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材料一这一事件发动的目的是什么?这一事件发生后中共方面派谁出面调停此事?
(3)材料二中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对此,中共做出了什么决定,为什么?
(4)在上述两事件中,国共双方分别就抗日、国内和平两个问题达成了一致。“一致”达成后的落实情况分别怎样?
(5)当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上述史实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