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精勤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注释:①亭林:即顾炎武。 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手不释书放下 |
B.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到 |
C.咨其风土考察 |
D.或颠坠崖谷有时 |
下句中加点的“其”与例句中的“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咨其风土
A.以其境过清 | B.择其善者而从之 |
C.其如土石何 |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下列对顾炎武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顾炎武是一个勤奋的人,他从小到老都没放下过书,出门也带着书。 |
B.顾炎武是一个严谨的人,亲自到边塞亭障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并翻书订正。 |
C.顾炎武是一个专注的人,默诵经典时,即使遇到老朋友也装作不认识。 |
D.顾炎武是一学识渊博、没有人能与他相比的人。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划线的字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⑵指物作诗立就
⑶不能称前时之闻⑷即书诗四句下列划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父异焉 | B.邑人奇之 |
C.父利其然也 |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的句子)
你从方仲永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题目。(共10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①,辄以水沃面②;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就。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③食不重肉:不多吃肉。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2分)
(1)无从致书以观( )(2)益慕圣贤之道。( )
(3) 媵人持汤沃灌( )(4)或夜昏怠(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 食不给,啖粥而读。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
你从作者的读书成才的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阅读《山市》选文,回答文后题目。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作者是(朝代)著名的文学家,字留仙,世称“”。(4.5分)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通假字:通释义:。
(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通假字:通释义:。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相顾惊疑:。
(2)历历在目:。选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写的?请找出相应的词语来。(4.5分)
答:以为线索,相关的词语依次是:。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
(1)沿溯阻绝。沿:(2)负势竞上。负:
(3)直视无碍。碍:(4)窥谷忘反。反: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文: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
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三峡》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阅读下面《木兰诗》节选,完成下面题目。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②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策勋十二转 ()②当户理红妆() ①处画线句意在表达什么?
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②处画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