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日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 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已,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日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 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1)下列关于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广州

出:出任

B.终当不

易:容易

C. 邪说

遏:遏制

D.人命之 短系乎天

修:长

(2)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司马氏有廉臣

焉:兼词,"于是"。

B.夫君子 身立教

以:介词,用。

C.大丈夫之心

之:助词,的。

D.不得以藉口 分其罪

而:连词,来。

(3)把下列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

②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文言翻译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
C.切问而近思(切问:急切地追问)
D.我独亡(亡:死亡)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学时习之学不思则罔
B.仁在中矣恕乎
C.人恭而有礼未复能有其奇者
D.如日月之食寒暑易节,始一反

〔乙〕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日:“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日:“物有相类1,事容脱误2,幸3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量。(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释〕1类:类似。2脱误:疏忽失误。3幸:承蒙。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宽尝行()(2)乃就宽车认之()
(3)何为谢之()
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选文中的刘宽是一个怎样的人?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臣 诚 知 不 如 徐 公 美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王之蔽甚矣/遮天蔽日
B.数月之后/珠可历历数也
C.期年之后/陈太丘与友期行
D.臣之妻私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从文中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共12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①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②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注释:①聊:姑且(这里指随便)②贼:毁坏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射者中,者胜()
(2)杂然而前者()
(3)执而之()
(4)汝既不()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甲文中的太守,乙文中的陶侃,他们都关心民生,甲文体现在 ,乙文体现在
请联系实际,说说你心目中的好官还应该是怎样的?(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小国寡民(选自《道德经》)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加点的字词。
(1)豁然开朗(2)阡陌交通
(3)使民重死而不远(4)虽有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原文完成下表。

【甲】

设酒杀鸡作食
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美其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