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日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 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已,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日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 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1)下列关于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刺广州 |
出:出任 |
B.终当不 易心 |
易:容易 |
C. 遏邪说 |
遏:遏制 |
D.人命之 修短系乎天 |
修:长 |
(2)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司马氏有廉臣 焉 |
焉:兼词,"于是"。 |
B.夫君子 以身立教 |
以:介词,用。 |
C.大丈夫之心 |
之:助词,的。 |
D.不得以藉口 而分其罪 |
而:连词,来。 |
(3)把下列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
②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
分,每小题阅读下列文段,回答22-25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的整体特点是怎样的()
A.水清 | B.树茂 | C.石多 | D.幽静 |
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
A.发现美景的欣喜 | B.与友人游玩的欢乐 |
C.物我两忘的悠然 | D.难以掩饰的凄苦 |
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A.选文中的“心乐之”、“与游者相乐”与后文的“悄怆幽邃,不可久居” 点出了作者一喜一悲两种感情,难以相容,表现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
B.作者先后采用了“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如何发现小石潭,这是一种移步换景的写法。 |
C.选文第二段写游鱼形神姿态,并无一笔涉及水,但却处处让人感觉到潭水的澄澈透明。 |
D.本文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
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古人也常常借山水来表达感情,下面几首诗没有同时写到山水的是()
A.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 |
B.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 |
C.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
D.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
阅读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而不答 仰而笑呼 余 宿其家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②若带露花③猫眼早暮则睛圆 ④善求古人之笔意翻译下列句子
①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②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
③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此画是“正午牡丹”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按照总—分的写作顺序,描绘了富阳到桐庐的优美景色。 |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了山水的景色,并突出了山水的特色是“奇”和“异”。 |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写出了了水的清澈;而在空谷传响,蝉猿之声则正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 |
D.文章表达了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
本文没有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 | B.排比 |
C.夸张 | D.对偶 |
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古人也常常借山水来表达感情,下面几首诗没有同时写到山水的是()
A.李白《渡荆门送别》 |
B.曹操《观沧海》 |
C.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
D.王湾 《次北固山下》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①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②,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舣船:船靠岸边。②吕马童:秦末人,少与项羽有旧,归汉为郎中骑将。③面:侧面以对。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持短兵接战。⑵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忍杀之,以赐公以其境过清 |
B.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C.籍独不愧于心乎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
D.乃自刎而死环而攻之而不胜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你对项羽乌江自刎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请简要说明理由。(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