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15 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太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曰:‘大雪应候,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隔开,限两处。
见 路 侧 有 民 裸 露 僵 踣 望 天 而 歌。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臣知不如徐公美(   )        (2)欲言,无可进者(   )
(3)苦支备(  )                   (4)臣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甲乙两文都是写规劝齐王的故事,尽管规劝的原因不同,但是规劝的方法相同,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他们都采用了怎样的方法劝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下面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父到(洛阳) B.司隶校尉(担任)
C.通,前坐(……以后) D.君与有何亲(仆人)

对下面划线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
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
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行()(2)后乃至()
(3)相而去()(4)下车之()
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课内阅读。
请从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与今义。(不少于四个)
《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是以:下问:
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是以:下问:
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