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平津侯列传 
司马迁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隙者,虽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其约以顺上旨倍:“背”,违背 B.虽与善,阴报其祸详:“祥”,吉祥
C.宜佐明主抚国家填:“镇”,镇抚 D.今诸侯有逆之计畔:“叛”,反叛

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为人恢奇多闻           ②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③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④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⑤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⑥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六十岁被征博士出使匈奴,但因汇报情况不合皇上心意而被免官回家。
B.公孙弘虽然自己生活节俭,但对人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全都供给别人,家无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C.公孙弘对皇上非常顺从,不敢在朝廷与皇上争辩,曾经因顺从皇上的意图而未遵从与大臣们的约定而让汲黯感到不满。
D.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宰相的职分而主动请求辞官,但遭到皇上的拒绝,最后终于任上。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2)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白云亭》一文。(15分)
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飃,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余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注】①〔寇莱公〕北宋名相寇准。②飂飃〔(liáolì)〕凄冷的样子。③〔绝境〕超过一切的美妙境界。④〔间(jiàn)见(xiàn)〕和“层出”意思一样,都是山峰很多的意思。间,更迭。 
⑤〔廨 xi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处所的通称。⑥〔令〕知县。下文“阙令”中的“令”,同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下江山 ( )②亭榭之 ( )
在县廨听事之后( )④令动辄二三年( )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B.近者热而远者凉
C.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D.默而志之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白 云 亭 则 天 下 幽 奇 绝 境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 (2)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赵普》)
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白云亭为什么被称为“幽奇绝境”?(4分)

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然则已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注】①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②犯:碰到。③柁:同“舵”。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其始折旋疾舟师之是听
③所向不如意④遽舟师
下列句中的“其”与“其始折旋疾徐”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B.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C.坐其中,颓然碧窈 D.普明日复奏其人

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孙晷
孙晷①见人饥寒,并周赡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所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选自《晋书﹒孙晷传
【注释】①孙晷(guǐ):人名。②赡:供给,供养。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往来告索 ()(2)须而出()
对画线句子“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孙晷见到他们回避自己,就闭门不出。
B.孙晷见到他们就避起来,很久才出去。
C.孙晷见到却避开,等到那人离开才出现。
D.孙晷见到他们这样就避开,过了很久才出去。

“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试分析孙晷这样做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百里 曳屋许声 B.任东西鸣之而不能通其
C.争高视无碍 D.蝉则千转不无尽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读完本文你怎样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3分)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颂之声闻户外。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如而已乎 ( )②长 ( )
逃难徂徕山 ( )④得《易》王辅嗣说( )
下列各句中的“其”与“吾非其师也”中的“其”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其真无马邪
C.其人视端容寂 D.其一犬坐于前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处)(1分)
他日必有大过人者。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结合选文,简要说说文中的许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