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 。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略无处(       )       ②沿阻绝(       )
③清荣茂(       )       ④晴初霜(       )
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认为三峡壮美,有人却说三峡秀美,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高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①沿溯阻绝 沿___________②猛浪若奔奔___________
③直视无碍碍___________④窥谷忘反反__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乙总体上勾勒出富春江沿岸怎样的景色特点。(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玩味古典: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者:管祭祀工作的人;②舍人:手下办事人员;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解释加点字。
吾剑()所者()
饮其酒()终其酒()
请选出下列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入水求之 B.心之所向
C.数人饮之不足 D.子安能为之足

请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明秋毫必细其纹理 B.拔山倒树来舌一吐二虫尽为所吞
C.昂首之作青云白鹤 D.数人饮之不蛇固无

翻译下列语句。
(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甲】文与【乙】文都是寓言故事,它们分别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袁公:即袁绍,东汉大将军,东汉末年群雄之一。 ②履行:实践,做。③绥(suí):安,安抚。④恣(zì):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⑤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⑥邺(yè):地名。⑦法:效法,仿效。⑧周公:周武王的弟弟。⑨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陈太丘与友行()⑵相而去()
⑶ 周公不孔子()⑷孤往者为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尊君:
家君:
从甲文看,你觉得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说说乙文中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筒尝于国学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2)动筒问曰()
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或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据何文知之

A.可为师矣 B.徐喷
C.丛草为林 D.士不可不弘毅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请从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乎()(2)温而知新()
(3)与朋友交而不乎()(4)知也()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本文中很多话都成了名言警句。如果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做成书签,你会选择哪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句子:
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