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国家
年份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20年
50
15-20
——
10
1870年
32
10
13
23
1896-1900年
20
7
17
30
1913年
14
6
16
36

 
材料二   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

国家名称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的位次
3
2
1
4
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
1
4
5
2

 
材料三  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20世纪初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请回答:
(1)从表一中看出1820年-1870年,世界头号工业国家是哪一个?该国成为头号工业国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表二中看出帝国主义间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现象?
(3)由材料一到材料二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你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什么?
(4)你认为帝国主义国家间在20世纪初争夺的目标是什么?由此最终演变成什么结果?
(5)材料三中的“火药桶”是指什么地区?最终引爆这支“火药桶”的“火星”具体指哪一历史事件?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生活在21世纪的你怎样评价这一事件?它对今天有什么警示?
(6)帝国主义国家在20世纪初的争夺,最终是一个怎样的结局?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给我们有什么警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 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辽宁丹东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将首次在抗战胜利纪念日举行阅兵仪式。隆重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是为了牢记历史,更是对军国主义复辟的警惕。
材料一: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签署了关于实施“白色方案”的命令。其中写到:“进攻日期:1939年9月1日。”
材料二:1942~1943年,德军从西面和南面逼近苏联,苏联红军进行了殊死抗战……最终战役以苏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这次战役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材料三:1945年2月,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在克里木半岛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保证德国不再扰乱世界和平……”
(1)材料一中的“1939年9月1日”发生了哪一突袭事件?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突袭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次战役?
(3)材料三指的是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决定战后成立的国际性组织是什么?
(4)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最后投降的法西斯国家是哪个?该法西斯国家在1937年12月制造了哪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表
表: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

项目年份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注:普特=16.8千克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21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2)概括1921——1925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的原因。
材料二: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国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空想家的梦想,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概括材料三作者对苏联实施“五年计划”的看法?

(12分)只有对经济体制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1)将下列图片中的人物与其对应的国家和政策连线。(请考生在答题卡上将与图片对应的字母进行连线)(6分)

A-- --- ;B--- --- ;C--- ----
(2)历史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针对中美苏三国的经济改革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是三个同学的回答:

细心的同学们,甲乙丙三位同学都犯了一个错误,请将出错处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并将正确内容填在横线处。(6分)
甲() ;乙() ; 丙()

(山西卷)材料一议会在整个事件(光荣革命)的演变过程中,都发挥了主导作用。接下来在确立新国王的时期,议会经过讨论,折中了两派意见,最终决定威廉夫妇共同为英国国王。
材料二: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在克里姆林宫正式签署,23岁的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
----以上摘自《大国崛起》
材料三《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了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禁止雇佣童工。
材料四 1978-199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由152元增加到990元,平均纯收入133.6元增加到686.3元。
----摘自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
首钢人(首都钢铁公司)做梦也没有想到,改革能给企业带来返老还童--1991年,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惠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
----摘编自1992年《人民日报》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英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次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并分析其原因。
(4)推动上述四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珍贵的历史照片无声的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时期所发生的故事。

(1)你知道图一“巨头”们参加的会议名称吗?(1分)请写出任意一位的名字和他所属的国家。(2分)
(2)图二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其中一位在1933年总统就职演说中说“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你知道当时让他的国人感到“恐惧”的是什么吗?(1分)为克服这一“恐惧”他采取政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1分)
(3)你知道这两张合影分别发生在哪两个历史时期吗?(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