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下列制度符合钱穆所讲范畴的是
A.三公九卿制 | B.行省制 | C.科举制 | D.内阁制 |
《清代外销瓷》一文作者认为:康乾时期大量外销并被西方人作为官窑精品收藏的外销瓷其实并不是官窑产品,而是出自民窑。作者的主要判断依据是( )
A.产品用途 | B.釉色的区别 |
C.器物纹饰 | D.产品质量 |
某同学暑期到一博物馆参观,看到的下列文物,其中一定为赝品的是( )
①夏朝的瓷器 ②商朝的青铜农具 ③唐朝的秘色瓷 ④北朝的青花瓷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 |
“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诗句中这些纺织产品的主要用途是( )
A.对外出售 | B.自我消费 |
C.交纳赋税 | D.捐赠礼品 |
下面是摘自柳斌《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原因分析》中的中国古代粮食相关情况统计表。这表明( )
时期 |
粮食亩产 (公斤/亩年) |
人均占有原粮 (公斤/人年) |
劳动生产率 (公斤/劳动力年) |
战国中晚期 |
180.0 |
460.5 |
1659.0 |
西汉末 |
132.0 |
496.5 |
1759.0 |
唐 |
170.6 |
628.0 |
2262.0 |
宋 |
154.5 |
579.5 |
2087.5 |
明 |
173.0 |
559.0 |
2013.5 |
清中叶 |
183.5 |
314.0 |
1131.0 |
A.明清之际耕地抛荒严重 B.封建社会人们生活改善不大
C.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停滞 D.唐朝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
C.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 D.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